二十四节气 | 小 寒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未沫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6日 浏览量: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为285°时,即每年公历1月5~7日,小寒交节。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表示程度未到最强。冬至之后,温度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三九和大寒之际降到最低。

  

  气候概况

  每年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但始终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始终处于散失的状态。因此冬至之后,北半球的温度还在持续降低,小寒、大寒就成为一年中最冷的两个节气。

  俗语讲道:“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数九是从冬至逢壬日开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一般“三九”时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九九歌》唱到:“三九四九冰上走”,三九四九刚好跨越了小寒和大寒。因此小寒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严寒时期,土壤冻结,河流封冻。我国南方地区虽无北方的凛冽,但是气候下降也非常明显,室内更显阴冷。

  但即使寒冷,太阳直射点毕竟已经开始北移,阳气已动,大地在一片天寒地冻中也逐渐孕育着生机。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小寒有“三候”:“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一候雁北乡,乡,向导之意。小寒之后,大雁开始北飞,但是并不是指我国的北方,只是逐渐北归;二候鹊始巢。喜鹊感受到阳气开始筑巢,为来年春天孵卵繁殖而作准备;三候雉始雊。雉,野鸡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滋长而鸣叫。

  

  小寒习俗

  九九消寒

  关于“数九”的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着《荆楚岁时记》。从元代到明代,逐渐又出现了“画九”、“写九”的习俗,使得数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的情况形象化,不仅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一项有趣的“熬冬”智能游戏。不管是画的还是写的,统称作“九九消寒图”。

  故宫养心殿后殿便挂有一幅图,上书“管城春满”,下面如九宫格一般,从右到左,写有九个双钩空心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每个字(繁体字)都是九笔,不是诗,也不是词,正是九九消寒图。

  除了文字版的九九消寒图,还有用图形表示的九九消寒图。将宣纸等分为九格,每格九个阴阳八卦图,每天填充一个,规则为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此外,更有韵致的是妇女晓妆染梅。明代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自注:“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

  

喝腊八粥

  小寒正值腊八前后,因此又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大家饭”等。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小寒、腊八时节,天气寒冷,腊八粥能够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明目、安神、通便等,给人充分的营养,帮助提高免疫力。

  

  

  诗意小寒

  小寒天气寒冷,临近年关,许多文人墨客于此时感叹寒风的凛冽,期待暖春的到来,或是怀念遥远的故乡、感慨人生等。

  苏轼所作的《清远舟中寄耘老》,表现了自己不受羁绊,笑看人生的豁达。自嘲人生虚度,一身学识不受赏的不甘与洒脱。诗云:

  小寒初渡梅花岭,万壑千岩背人境。

  清远聊为泛宅行,一梦分明堕乡井。

  觉来满眼是湖山,鸭绿波摇凤凰影。

  海陵居士无云梯,岁晚结庐颍水湄。

  山腰自悬苍玉佩,野马不受黄金羁。

  门前车盖猎猎走,笑倚清流数鬓丝。

  汀洲相见春风起,白蘋吹花散烟水。

  万里飘蓬未得归,目断沧浪泪如洗。

  北雁南来遗素书,苦言大浸没我庐。

  清斋十日不然鼎,曲突往往巢龟鱼。

  今年玉粒贱如水,青铜欲买囊已虚。

  人生百年如寄尔,七十朱颜能有几。

  有子休论贤与愚,倪生枉却带经锄。

  天南看取东坡叟,可是平生废读书。

  

  

  元稹则于严寒之中看到了生机与希望,元稹作《小寒》诗云: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阴阳相克相生,人生跌宕起伏。物极必反,于至寒之时瞥见生机,于失意之境看到希望,如苏轼一般自嘲豁达或如元稹般积极向上,既是寒冬的养生之道,也是人生处世之道。但暖春并不能瞬间来临,多少理想和期望都融于平淡的日常,九九归一,自然如是,人生亦如是。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