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多种食品,其中尤以丽江粑粑闻名滇西一带,滇西名谚称“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丽江粑粑是纳西族独具的风味食品,薄如纸,层次多,因此又称千层饼。明代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之七》中即记叙了品尝“酥饼油线”、“油酥面饼”的感受,书中所记的“酥饼”、“油酥面饼”即今天的“丽江粑粑”。 进入80年代,丽江粑粑已到春城昆明安营扎寨,名声大震。丽江粑粑有着咸、甜两种口味,咸口的丽江粑粑配以火腿、花椒、葱花、猪油等,色泽金黄,吃起来香脆可口,火腿粑粑是丽江粑粑发展到后来的品种;往上追溯,最初是火烤粑粑,是将光面饼烙制一面定型后再用烧热的石板烙熟;继而又进入铁锅气汗粑粑,即将光面饼放入凸底铁锅烙制一面后,取出饼,就锅放入少许冷水,将烙制饼翻扣,罩在水上,盖严锅盖,待水气干,饼即熟。
丽江粑粑其特点之一是色、香、味俱佳,其制作的主要原料是用丽江出产的精细麦面,加注从玉龙雪山流下来的清泉合成面团,在大理石石板上抹搽植物油,再擀成一块块薄片,抹上化油,撒上火腿末或白糖后卷成圆筒状,两头搭拢按扁,中间包入芝麻、核桃仁等,再以平底锅文火烤熟煎成金黄色,即可制成。吃丽江粑粑时,可根据各人口味不同,佐以酥油茶、豆浆、牛奶、清茶、咖啡等,是老幼皆宜的风味旅游小吃。不论哪种口味,其色泽金黄,香味扑鼻,吃起来酥脆可口,配以酥油茶,更是其味无穷。在古城四方街,有许多专营丽江粑粑的铺子,多为成年女子经营,她们有着娴熟的技巧和精湛的手艺,生意红火,顾客盈门。
丽江粑粑的特点之二是不易变质变味,做好后放置数天,不会发霉,无论带着出远门或将它作为礼物馈赠给远方的亲朋好友,你都不用担心,只要到时候把它拿出来随便地蒸或煎一下,它依然酥脆香甜。丽江粑粑过去曾经是马帮商队备用的干粮,就因其放置多日不会变质变味,倍受旅人喜爱。
丽江粑粑的具体做法如下, 芝麻炒黄 ,与白糖、20克 猪化油及玫瑰糖拌匀备用(无玫瑰糖可加入适量食用香精);将1克小苏打及适量清水调匀后加入面粉内合匀,在案板上揉成长条形,擀得又长又薄,然后用60克猪化油均匀涂在面皮上,用手卷成筒,切成10节;然后把切好的面卷压扁,包上制好的糖馅,擀成15厘米左右的圆形粑粑;平底锅坐火上,烧至七成热,在粑粑面上涂猪化油,放锅里焙3-5分钟翻过,一面焙一面涂上猪化油翻过,15-20分钟左右即可装盘食用。
参考资料: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 [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