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阅文专题 > 石榴杯征文大赛第二季 > 民族文学  > 详细页面

守住文明底线 促进文化繁荣

——在第二届石榴杯征文活动研讨会上的发言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作者:王铁志 2022年10月24日 阅读量:

  今天这个活动,为网文作者与网络平台、影视开发、专家学者之间交流提供了机会。我想以民族题材为主,不限于民族题材,谈谈实际工作中的几点感受。

  作家写书还是编剧,确定内容之后,考虑的问题就有如何过审。按现行管理体制,出版社出书由内部审查,但涉及民族题材或重大题材,非专业出版社出书要按规定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审读。网络文学出版管理相对宽松,但也有内部机构进行审核。相对于图书或网络文学,影视作品的出版发行管理就更严一些。有些内容在图书中可以表现,但影视表达就要慎重。有一句话“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因为图书特别是专业理论书籍受众毕竟有限,影视作品面对千家万户,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

  就内容审核的角度来说,有些常识性的错误需要订正。现在的年轻人不太爱读书,许多知识来源于网络。网络内容丰富,查询便捷,但有很多错误。我也离不开网络,但有个原则就是落笔前必须查原著。因此我在审读作品时除了审核民族方面的问题外,还会纠正许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错误。央视中国影像方志的编辑感谢我说,如果没有我严格把关,他们的纪录片不知道要犯多少常识性的错误。

  内容审核最重要的是方针政策把关。在政治领域,有些问题如西方议会民主、多党制是不能在文学或影视作品中宣扬的。民族领域有许多问题,但没有禁区,关键是如何表达。我就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谈几点自己的理解。

  国家观,就是说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这句话比较抽象,但仔细分析,我国现在的版图是清朝奠定的,在这个范围的历史都是中国的历史,所生活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网上有些人诋毁清朝,有作家甚至说清军入关跟日本侵略中国没什么两样,这种观点在网络作品中也有表现,这是错误的。还有如何看待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些地方政权,有些人把它与分裂画等号,这也不准确。《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有句话:“全国性的统一是以许多局部统一为前提,因而不同层次的统一运动都对缔造中国的广大疆域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大一统的观念在各民族中深入人心,少数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如西夏、辽、金、蒙古等,他们的目标都是入主中原统一中国,局部统一促进了全国统一。

  民族观,就是说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共同体,既包括汉族也包括55个少数民族。我理解不是提中华民族就否认了少数民族的存在,而是说他们之间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是个命运共同体。石榴籽儿的比喻很贴切,掰开看个个分明,合在一起又是个紧密整体。

  文化观,其含义包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包括汉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为什么富有生命力,在于它兼收并蓄,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西方称白人文化为主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为边缘文化,我认为带有不平等的含义。中国把中华文化比作树干,各民族文化比作树枝,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这个比喻更为精当。近几年,有些人说提中华文化,少提或不提少数民族文化;要强调共同性,不要讲差异性,这个理解是片面的。看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这个问题讲得很明白。

  我理解,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不是只针对少数民族,这是对我国公民的最基本要求。不论哪个民族,都要爱国;无论汉族或少数民族,都要认同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当前强调这个问题,对海峡两岸还有特殊的意义。

  近几年流行一个说法叫底线思维。我认为在编审工作中,首先把握一条,就是要守住文明底线。

  各国家、各民族文化虽然有差异,但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共有的文明成果,达成一些普遍共识。如提倡仁爱、和平、亲情、友情、爱情、善良、诚信等等。我们的作品不能突破这些道德底线,如果宣扬强权、欺诈,审查这关混过去了,网民也会揪出来。如最近网上批评一位作家的诗,他讲狐狸与乌鸦的故事,说喜欢狐狸的“欺骗是才气”,批评者认为对少年儿童会产生不良影响。现在网上人人当批评家,有起好作用的,有的相反。如为了挣流量,一些舆论走极端,动不动就扣汉奸卖国贼的帽子。我们讲民族平等、国家平等。但是网络上种族主义、强权政治、霸权主义言论经常出现,这些对网文创作也有些影响。有的作者以为时髦,不加分辨把这些观念渗透在故事中,需要审查或改编中加以注意,最起码不能让一些反人类的观念出现在作品中。在民族问题上,有些观点在理论界有争议,学术讨论可以,但在影视中需要按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表述,如民族区域自治民族优惠政策等等。

  文化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教育程度的人欣赏口味儿有些差异。有人喜欢阳春白雪,有人喜欢下里巴人。网络文学面对的大多是年轻群体,他们喜欢休闲娱乐。这个群体也是消费能力最强的群体,在流量至上的文化市场,他们的偏好往往起到风向标的作用。网文市场针对读者对象,形成了一些特有的文学类型,如言情、仙侠、穿越等等。守住文明的底线,就是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只要对社会无害,又能娱乐广大受众,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这类作品自然有存在的理由。但是文学影视又要讲究美感,如果为了流量陷入低俗、媚俗,违背广大受众的审美习惯,也会收到相反效果。如最近人们批评的“屎尿诗”“毒教材”,我不认为问题有多严重,但是让人看了反感,最起码是不成功的。人们说作家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他们的作品在塑造国民精神品格,增强国家文化竞争力方面有重要作用。我认为有责任担当的作家和平台,应该担当创造文化精品、文化经典的责任。尽管这些作品有时流量不高,但对我国的文化创新和繁荣,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些有作为的人勉励自己的一个格言。网络文学及其改编的影视作品都有许多精品之作,还拥有更高的目标和追求。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文学作者读古人说的万卷书并不很难,但要提高作品的文化价值艺术感染力,还需要深入实际,了解广大民众的喜怒哀乐,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我也希望作者能深入民族地区,多写一些反映民族题材的作品。这方面大家可能有些顾虑,不太敢写。我认为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写,关键是怎么写。

  最后举个案例,前些年放映了一个电影《狼图腾》,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说出版后曾引起争论,有人认为作者用狼性否定儒家文化,批评中国的民族性。这部电影改编,规避了这些有争议的内容,突出了狼的团队精神和环境保护。这个片子是国家民委组织专家审读的。但电影放映后,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狼的形象不佳,有人批评把狼称作图腾是对蒙古人的侮辱。狼图腾来源于蒙古族的苍狼白鹿传说,狼与鹿结合的后代成为人,用科学解释不通,但用人类学理论分析,这个又很自然。因为在古代社会,人们为了获得行动合法性,往往要借助神灵。在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影响下,他们会给大人物编造一些由神灵感应而生的故事。在蒙古草原,狼没有竞争对手,因此受到人们的畏惧和崇拜。蒙古族原来生活在林中,以鹿作为崇拜对象。进入草原后与把狼作为图腾的突厥部落通婚联合,苍狼白鹿的传说反映了这个历史。在史籍中,我们找到多处蒙古族崇拜狼的记录,如明朝四夷馆蒙古人火原洁主持翻译的《蒙古秘史》,开篇第一句就说:“当初元朝的人祖,是天生一个苍色的狼,与一个惨白色的鹿相配了”,这个版本更接近当时的原意。还有成吉思祖先有两个部落用公狼母狼做图腾;成吉思汗在杭爱山围猎时,命令遇到苍狼白鹿不能打死要放生,说明这种现象在历史存在过。这么一解释,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因此,不论在汉族还是民族地区,作家在描述一些民俗事项时,应避免宣传宗教迷信。要透过一些神秘面纱,观察到背后隐含的社会意义,这样你讲述的故事就不会遇到太大的麻烦。这类例子还有许多,如堪舆中村寨选址弓弦水还是弓背水的问题,堪舆先生会说,弓弦水这一方,箭向外射,妖魔鬼怪进不来。如果你也这么说,那不是宣传封建迷信吗?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一方不受水流冲击,房屋基础稳固,土地面积不断扩大。而占据弓背水的一方,情况恰恰相反。这里不全是迷信,有经验总结和地方性知识在内。如果看明白了,会使讲述的故事更加精彩。

  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总编辑:王铁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