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题 > 70周年民族发展  > 详细页面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王剑利 2019年02月25日 阅读量:

广西柳州融水县乌吉村,游客与当地苗、瑶、侗等少数民族同胞共庆丰收节。 龙林智摄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是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多民族国情的基本判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研究我国民族关系,对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和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制定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各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国疆域开拓,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可以说,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并且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强的历史。

  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团结统一,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政治上追求团结统一、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纽带”,也是维系我们多民族国家长期团结稳定的核心力量。因为这些纽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并把它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

  早在秦汉时期,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各民族就已经共同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两千多年来,尽管有分裂、有纷争,但是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是各民族人心所向,是发展的大势所趋。

  特别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00多年间,中国屡遭列强侵略,亡国灭种的危机把中国各民族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血与火的共同抗争让各族人民形成了抵御外侮的共同行动。在近代反侵略、反分裂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急难相扶,经过艰辛探索和艰苦斗争,共同缔造了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也展示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来自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和来自外部的挑战与威胁,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千百年的交融也终于形成了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中华大家庭,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共同的奋斗历程铸就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和情感基础。

  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根本遵循,需要妥善处理“多元”与“一体”的关系。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国家民委主编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对此进行了深刻阐释。

  在我国,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间的关系。我国各民族汇聚为一个大家庭,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自然结果。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多”和“一”,有内在的统一,是有机的联系,两者辩证统一。“一”贯穿着“多”,“一体”是主线,是方向。在今天,这个方向就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多”不是削弱了“一”,而是丰富了“一”,“多元”是“一体”的要素和动力。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作为家庭成员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对历史的贡献,都还要为国家作出更多贡献。发挥“多元”的作用,可以使“一体”内容丰富,使“一体”历久弥新,使“一体”永葆生机。

  理解“多”和“一”的关系,还在于 “多元一体” 不可分割。如果过分强调“一体”而忽视各民族客观存在的历史和现实,中华民族就会失去源头、活力;过分强调“多元”而忽视各民族的内在联系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因此,要做到不偏不倚。在实际工作中,针对狭隘民族主义倾向,要加强“一”的宣传教育;针对大汉族主义倾向,要加强“多”的宣传教育。总之,我们应当尊重多元、包容差异,巩固一体、增加共同性,只有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民族的复兴。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