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题 > 70周年民族人物访谈  > 详细页面

杨仁山与金陵刻经处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于婷婷 2018年10月22日 阅读量:

话剧《杨仁山》现场。

话剧《杨仁山》现场。

杨仁山居士。

位于南京的金陵刻经处。

  6月中旬,反映清末著名佛教居士杨仁山弘法救国的话剧《杨仁山》在南京紫金大剧院隆重首演。该剧由南京市话剧团打造,生动再现了杨仁山居士于乱世苍茫之际,致力于弘法刻经和佛学研究,力图阐幽探微、光显遗法以振兴国运的一生。

  早在本月2日,该剧就在拥有150多年历史的金陵刻经处院内进行了“沉浸式”实景演出,场景包括刻经处的深柳堂、经版楼和祇洹精舍等六处。这也是南京首场“沉浸式”话剧表演,反响极其热烈。

  这部话剧沿着从1898年百日维新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夜的历史脉络,再现了杨仁山居士“复兴佛教、佛教育人”的真实历史。故事从1911年10月8日杨仁山居士生命的最后一天拉开序幕,辛亥革命即将爆发,南京城风雨飘摇、草木皆兵。那个清晨,杨仁山正在为随身携奉的《金刚经》及其记忆碎片的消失而困惑,在突如其来的枪声中,官兵包围了金陵刻经处、搜捕革命党。在这危机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杨仁山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

  这部“刻”出来的原创话剧,讲述的不仅是一个人、一段往事,更是至今依然在绵延不绝向下延续的佛教文脉和法脉,令一段百年传奇焕发出新的生机。

  杨文会居士,字仁山,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寂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安徽石埭县(今安徽石台)人,清末著名佛教居士,近现代中国佛教复兴的重要奠基人,被誉为“近代佛教复兴之父”。他一生秉持振兴佛教、弘法育人理念,创办金陵刻经处、刻印经像无数,并开办了中国第一个国际视野的佛学院“祇洹精舍”。民国佛教领袖太虚大师、佛学研究者欧阳竟无、“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等皆出于其门下。

  杨仁山生于书香官宦之家,然其性任侠、不喜科举,遍猎黄老舆地诸奇书。同治三年(1864年),他染上时疫,于病中披阅《大乘起信论》似有所悟,进而研读《楞严》,从此“一心学佛,悉废其向所为学”。他曾佐曾国藩幕府,复随曾纪泽使英,但自28岁起便栖心内典,后终其一生以弘法刻经为业。

  同治五年(1866年),杨仁山移居南京,主持历经十年战火后的江宁城市建设工程,并结识了王梅叔、魏刚纪、赵惠甫、刘开生、张浦斋、曹镜初等佛学同好。他们深感佛教衰微、经典散佚之痛,发心恢复刻经事业、普济众生。这一年,杨仁山集合同志十余人创建金陵刻经处,拟定章程、分头劝募,力图通过传承中国古代佛经、佛像木刻雕版印刷技艺,勘刻流通经典、重振佛教荣光。

  刻经处初创时期设写手一人、刻手七人、主僧一人、香火二人,杨仁山亲任校勘,“日则董理工程,夜则潜心佛学,校勘刻印而外,或诵经念佛,或静坐作观,往往至漏尽就寝”,金陵刻经处首刊《净土四经》以饷国人。与此同时,郑学川(后出家为妙空法师)、曹镜初等先后在扬州、长沙成立扬州藏经院(江北刻经处)、长沙刻经处与之相呼应。以金陵刻经处为中心,依据统一的刻经版式和校点体例分工协作,刊刻出大量质量上乘的佛教典籍。

  同治十二年(1873年),杨仁山又依造像量度制《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图》《十一面大悲观音像》等,并搜集古代名画佛像,一并刊布流通。其中,《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图》是杨仁山居士于1878年聘请当时著名刻工潘文法,依知名画家张益画作雕刻而成。上方颂文为清代大居士彭际清所作,魏碑书法则是晚清政治家、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所作,然后上版进行雕刻。印刷出黑白画面后,再由杨仁山女儿等家人亲手着色。这种经变图在近现代已经极为少见。

  为建设金陵刻经处,光绪二十七年(1900年),杨仁山毅然决定把位于南京新街口东侧淮海路35号的杨家地产全部转为金陵刻经处所有,并诏其三子立下杨氏分家笔据,规定“金陵城内延龄巷父置屋宇一所…专作刻经处公业…永远作为流通经典之所”。金陵刻经处由北极阁、常府街花牌楼迁入现址。杨仁山居士自此安居乐道,尝语人曰“吾在世一分时,当于佛法尽一分时之力”。金陵刻经处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刻经处,也是近代第一家私人创办的融经书雕刻、印刷、流通及佛学研究为一体的佛经出版机构,它的建立比1897年创立于上海的商务印书馆还要早31年。

  在杨仁山居士主持金陵刻经处的40余年间,他自任校勘,大力搜求、整理、勘刻单行本藏经。又借助1878至1886年两次随曾纪泽出使欧洲之机,在日本近代著名学僧南条文雄的帮助下,先后从日本、朝鲜等国寻回失佚的历代重要经论注疏及高僧著述280余种,择要刻印,令三论、慈恩、华严诸宗宗义复明。其间刻经处虽屡遭磨难,依旧刻经不辍。在金陵刻经处勘刻的佛典中,不仅包括佚失已久的窥基大师《成唯识论述记》,还有极具研究价值的《大乘起信论疏解汇集》《净土经论十四种》《古逸净土十书》等,对近代佛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刻经处的佛典版本习称“金陵本”,是我国近代重要的佛典版本。其选本精严、校勘严谨、字大悦目、雕版技艺精湛、版式疏朗、刻印考究、纸墨精良,具有很高的学术和文献价值。直至1911年杨仁山居士逝世时,刻经处在46年间刻印了佛经211种、共1157卷,留下木制经板4万7千多块、佛像板18块。加上其后的出版流通,所刊刻的《大藏辑要》选佛典465种、计3300卷,另印刷佛像10万余张。1914年鲁迅先生为母祝寿时,也曾在这里捐资刻印过《百喻经》。

  除刻印经典外,杨仁山居士先后创立了祇洹精舍、佛学研究会等培养佛学人才。他为当时教内人士不学无术、安于固陋的状态深感忧虑,认为振兴佛教必须“自开学堂始”。1908年,杨氏在金陵刻经处创办“祗洹精舍”,太虚大师等曾在此学习。1910年,又创办佛学研究会,讲习经典,四方学者云集,近代著名居士欧阳竟无即在此时随学。杨仁山居士逝世后,欧阳竟无又继之创办“支那内学院”,对中国近代佛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梁启超曾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故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会”。

  杨仁山居士还曾为日本藏经书院刻印《续臧经》提供协助,支持锡兰(今斯里兰卡)的印度佛教复兴运动,并于1894年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合作完成《大乘起信论》英译本,流通欧美。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杨仁山居士逝世。1919年,金陵刻经处汇编其生前全部著作为《杨仁山居士遗著汇刻》刊行。

  杨仁山居士逝世后,金陵刻经处屡遭战火磨难,深柳堂、杨仁山墓塔及院落于日军侵华期间被损毁,刻经处所藏12万余块经板也在“文革”浩劫中被全部下架、险遭销毁。直至1973年,旅居美国的杨仁山孙女杨步超及其丈夫、国际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国,向周恩来总理提出请求恢复金陵刻经处,这里才终于得以保全。

  2006年5月,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由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南京金陵刻经处、四川德格印经院联合申报的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金陵刻经处已成为海内外著名佛教文化机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新一代传承人正在将雕版印刷术的木刻水印工艺继续向下传承。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