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舞蹈  > 详细页面

羌族羊皮鼓舞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6日 阅读量:

  羊皮鼓舞是“释比”在法事活动中跳的一种祭祀舞蹈,在羌语中称为“莫恩纳莎”、“布滋拉”,又称“跳经”,是羌族祭祀活动中主要的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羌族文化特色。羊皮鼓鼓框木制,单面蒙以羊皮,鼓框高约11厘米,鼓面直径38~40厘米,鼓框内置横梁。鼓身连在一个雕饰以羊头,下端拴系双丝彩穗呈弓形的木把上。鼓棰用藤条或杉木制作(羌语称“尔握特”),呈勾形,长约58厘米,棰头缠以绸布,棰柄饰以彩穗。改革后的羌族皮鼓,单面蒙以双层羊皮,鼓框外表彩绘条形纹饰,鼓框周围装饰丝质彩穗。羊皮鼓是释比的法器,而并非一件乐器;击鼓、舞蹈、演唱《坛经》是“释比”作法事的基本形式。羊皮鼓舞一般在每年二月的还愿、四月的祭山会、十月初一的羌历年和请神、送神、祛病去灾等宗教活动中跳,分独舞、双人舞、集体舞三种,跳时由一到两名或多名巫师表演。羊皮鼓舞一般在每寨的神林中举行,由释比领舞,头戴插着野鸡翎羽和彩色纸条的金丝猴皮帽,手持铜响盘、神棍、彩旗等。开始时鼓声沉闷,盘铃声轻,舞步单一迟缓,形成虔诚、神秘的气氛,祈求天神下凡附体。节奏转快后,动作力度加强,蹲跳、转打,情绪振奋,表示得到神力,已将鬼怪邪魔赶走,羌寨可保平安。表演中许多击鼓的舞姿,粗犷、稳健,技巧性强。其中, “商羊腿跳击鼓转”、“拧腰转身击鼓”及一些蹲跳击鼓等技巧都很精彩。由于鼓大而沉,舞动起来费劲,鼓的摆动是靠表演者身体转动,伴以膝的上下颤动才得以起舞,形成独特的风格。

  “甘肃永靖全国傩文化节展演”期间,该县黄河三峡艺术团聘请民间法师为艺术指导,以河湟鼓舞为主要题材,创作编排大型傩戏舞剧《三皇鼓舞》,将这一起源较早、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羊皮鼓舞呈现给观众。略阳县文化部门为抢救和保护羌族羊皮鼓舞,聘请民间艺人指导,专门组建羊皮鼓舞表演队,先后参与中国最美油菜花旅游艺术节、心连心慰问等活动的表演,略阳羊皮鼓舞在更广范围得到关注、受到推崇。

  羊皮鼓舞是羌族人民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是研究羌族历史的重要资料,极具民族特色。在羌文化保护区陕西省略阳县,羌族羊皮鼓舞顺利通过陕西省政府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评审、公示等程序,正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号:Ⅲ-62

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汶川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