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文博 > 文物欣赏  > 详细页面

专栏|深入推进“两个打造”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聆听古籍《文献通考》】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2022年12月11日 阅读量:

  《文献通考》为“十通”之一。“十通”即中国古代十部政书,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为学习古代政治制度必不可少之参考书。“十通”始自唐代杜佑撰《通典》,连同此后宋郑樵撰《通志》,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合称“三通”。清乾隆时加入官修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九通”。1935年再加上《清续文献通考》,总称为“十通”,其中以《文献通考》最有价值。

  马端临(1254-1322),字贵与,号竹洲,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十九岁时以荫补承仕郎,二十岁时漕试为第一。宋亡后,隐居家中读书写作,其在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前后开始编撰《文献通考》,历时二十多年,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编纂完成。由于卷帙巨大,加上个人财力有限,《文献通考》并没有立即得以刊刻流传。直到延祐四年( 1317)道士王寿衍受元仁宗委派前往东南寻访“道行之士者”,发现马端临所撰《文献通考》“与唐杜佑《通典》相为出入”可补《通典》之缺,申请刊刻。仁宗采纳了王寿衍的建议,于至治二年( 1322)由西湖书院主持刊刻,马端临不顾年迈负责校勘,全书至泰定元年( 1324)始告刊成。

卷 端

  内蒙古党校图书馆藏《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元)马端临撰,明嘉靖三年(1524)司礼监刻本,一百四十六册二十九函。版框高二十五点七厘米,宽十七点六厘米;开本高三十三点二厘米,宽十九点九厘米。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粗黑口,四周双边,双对黑鱼尾。鱼尾中镌书名、卷数、页码。卷前首列嘉靖三年(1524)明世宗《御制重刊文献通考序》,次列至治二年(1322)六月饶州路乐平州刊印《文献通考》抄白、延祐六年(1319)四月王寿衍《进文献通考表》,马端临自序、目录。

御制序钤阳文方印“滂喜斋”

  《文献通考》所述历代典章制度,上起上古,下至南宋宁宗嘉定末年。该书立目参照《通典》,并有所发展。全书分为二十四考,每一考前有小序,说明著述的成规,考订的新意,每考之下又分为若干子目,子目内容皆按时间先后排列。撰写体例是按文、献、考三个层次排列,凡顶格排行者,即所谓“文”,也就是“叙事”部分。凡低一格排行者,即所谓的“献”,也就是“论事”部分。凡低两格排行者,即所谓“考”,也就是作者自己的议论,其内容包括指点历史演变的线索、评判是非、考辨史料和解释名物等。

  《文献通考》不是单纯的排比材料,而是有叙述,有考订,有论断,将杜佑创立的典志体和郑樵提倡的会通之意有机地结合起来,秩序井然,不仅便于检索,而且便于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该书对于宋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宋代部分的原始材料都是作者亲见又经过慎重考订,许多散佚史料通过《文献通考》得以保存。

  该书最早刻本为元泰定元年西湖书院刻本,今已无全本,仅有少数残本与补修本传世。明以后刊本众多,较为著名的有明正德十一至十四年刘洪慎独斋刻本、明嘉靖三年( 1524)司礼监刻本、明嘉靖冯天驭刻本、清乾隆十二年( 1747)武英殿刻本、同治崇仁谢氏刻本等。内蒙古党校图书馆藏本为明嘉靖三年司礼监刻本。司礼监,明代官署名。为明初所设十二监中之第一监,掌管内府刻书,所刻图籍开本宏大、纸墨精良、装潢考究,被称为司礼监刻本或经厂本。该藏本御制序首页钤阳文方印“滂喜斋”,曾为清代著名藏书家潘祖荫收藏。该书因其自身重要的文献、版本价值入选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