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艺 > 民族工艺资讯  > 详细页面

创造性转换 创新性发展 民族文化传承新实践 一根绣花针,挑动时尚大产业

来源:中国民族报 系统管理员 2018年05月14日 阅读量:

  选色配丝,穿针引线,一个针脚一个针脚下去,绣出花、绣出叶,脸上从容安详,针下波澜壮阔。彝绣,绣进一代代人的美好芳华,走过1700多年的岁月,在今天再次焕发异彩。

  彝绣不是“四大名绣”之一,却自成体系。它没有像苏绣那样走向艺术品化,而是结结实实地活在老百姓生活中,绽放在彝族人的衣服上、帽子上、鞋上。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刺绣仍是很多彝族农家女的必备技能。这也决定了彝绣与现代生活发生碰撞时,必然会迸发出更多火花。

  走上T台惊艳世界

  2017年岁末,一场名为“云衣霓裳·炫彩彝风”的楚雄彝族精品服饰展演在上海举办。60余名彝族绣女、257套绚丽服饰,传统与时尚的结合,让上海市民耳目一新。

  这已经不是楚雄彝族服饰第一次亮相大都市。2016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著名模特、服装设计师马艳丽带来了50套以彝绣元素为主题的高级定制时装,结果惊艳全场。一片胸前的装饰、袖口隐现的边沿、腰间浑然天成的绣片、飘荡的下摆……不夸张、不做作,黑、白、红的单色或搭配使用,将彝族刺绣之美展现得恰到好处。当晚,本来只容纳500人的秀场挤进了1600多人。这场秀也成为当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最火爆的一场。

  “时尚大咖”马艳丽因何与彝绣结缘?这得从她与彝族赛装节的美丽邂逅开始说起。

彝绣服装

  2015年,马艳丽到楚雄永仁县直苴村参加那里每年一次的赛装节,当即被那盛大的场面、绚丽的色彩震撼到了。得知赛装节在民间已经传承了1300多年,她的敬畏之感油然而生,从此爱上了彝绣。

  大胆的配色、大块的图案、饱和度极高的视觉冲击……在接触彝绣后,马艳丽不禁生出疑问:彝族妇女们穿着鲜艳的服饰坦然过市,而城里人却似乎只习惯了黑白灰,当今对服饰的极简化处理,究竟是服饰的进步还是倒退?

  马艳丽在楚雄的彝族村寨看到,很多妇女只要一闲下来,就坐在一起刺绣,为自己和孩子做衣服。彝家女从3岁起就有一套属于自己年龄段的服装,少女时期和婚前、婚后都有不同服饰,一生中多则有几十套、少则有十多套服装。那浓烈的色彩,是因为她们把生命的热情、对生活的热望都绣进了服饰里。

  敬意与热爱,促使马艳丽将彝绣元素融入了自己的服装品牌中。那场秀上,观众能从红色渐变的长裙上,看到彝族崇拜的火的元素,能从花花草草和动物图案中感知彝族民间喜好。这些元素镶嵌在具有现代感的时装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这场时装秀中,随着千年彝绣走上时尚舞台的,还有来自永仁县的一群农家彝绣女,她们中最小的只有8岁。当她们穿着自己制作的服饰登上T台,在众人惊讶赞叹的目光中展示彝绣时,她们的生命被点亮了,而人们对于彝绣的认识也从此刷新。

  彝绣闯市场

  李济雁是被马艳丽邀请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舞台的彝族绣女之一。她的家乡是赛装节的发源地——永仁县直苴村。在浓厚的刺绣氛围中,她5岁就开始拈针搭线。2008年,她参加楚雄州刺绣能手评比,入选“十大刺绣能手”。

  捧着荣誉不能当饭吃,李济雁想:为什么不约村里的妇女,做更多的彝绣产品到市场上卖?她陆续培养了上百名彝绣能手,组织成立了莲池乡彝族刺绣协会,发展了236名会员。通过创办阿妹尼诺彝绣有限公司,她将协会生产的彝绣产品推向市场。

  在永仁县莲池乡彝族刺绣协会,记者见到了李济雁。“通过马艳丽的名人效应,彝绣走出去的天地更大了,我更有信心通过彝绣带动大家致富。”她说,现在协会每年可生产20余万件彝绣产品,销售额达800万元。

  2016年,李济雁带领姐妹们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笔记本设计并绣制了特别的图案。这一年上海时装周上,她还参与发起了一场以“遗失·重现”为主题的跨界时装发布会,发布了10套带有彝绣元素的服饰,颇为引人关注。

  目前,像李济雁这样的绣娘在永仁县有四五千人,彝绣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

  如果说永仁彝绣还保留着许多传统风格的话,那么在楚雄州最有名的民族文化聚集地——彝人古镇上,则展示了更多携带着时尚之风的彝绣产品。

  索玉空间是彝人古镇上的一家彝绣店。衣袖间点缀着彝绣的现代时装、别具“绣”心的首饰包袋等,是这家店铺的主打产品。穿过前店,后面是一个工作坊,几位绣娘正俯首绣花。经理关敏介绍,索玉空间这几年一直在做产品升级,突出设计感,现在店里90%的作品都是原创产品。

  “传统彝绣的色彩和图案往往太具象,不太符合现代人审美,因此我们就改用中间色、提取抽象图案。”关敏说,一般由店里提供设计方案和绣片样片,然后把工作分给各地的绣娘去完成,为她们提供技术指导。目前,索玉空间经常联络的绣娘有几百人,遍布在楚雄州各县。

彝绣手提包

  这种模式也是楚雄彝绣店的普遍工作模式,即由某品牌公司提供核心创意,各地绣娘负责绣制,由公司开拓销路。在彝人古镇,彝绣店有60多家,虽然每家的产品都无外乎服饰鞋包、家居生活用品和工艺用品等几大类,但细看很多店都有自己的设计风格和主打产品,从而尽量避免陷入低水平同质化竞争。

  学术为文创提供支撑

  楚雄州博物馆有一个常设的彝族服饰展,展示了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彝族服饰。目前,该馆是我国征集和保护彝族服饰最多的机构,有200多种、400多套服饰。在丰富的馆藏基础上,该馆成立了中国彝族服饰研究所。

  “与苗族服装主要用银饰来装饰不同,彝族服饰主要靠刺绣。”楚雄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苏晖介绍,彝绣针法丰富、色彩纷繁,从其风格和传承来看,与蜀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间有句话叫“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彝绣中常出现的花鸟虫鱼图案及几何纹饰等,都蕴含着彝族人的审美情趣,如山茶花、马缨花是彝族人喜爱的花,虎是彝族人的图腾,因而虎眼纹、虎头帽、虎头鞋无处不在。

  在楚雄州博物馆,记者看到几款别致新颖的彝绣文创产品,是由博物馆与咪依噜公司联合开发的。“我们馆成立中国彝族服饰研究所,就是要深挖彝绣纹样的文化内涵,从而为彝绣产品的现代开发提供学术文化支撑。”苏晖说。

  咪依噜公司是楚雄州境内规模排前的彝绣公司,创始人罗珺是云南省工艺美术刺绣大师。在彝人古镇的咪依噜彝绣店里,记者看到不少绣着山茶花的女式手包,标价高达四五千元。“相对于那些工业化生产的奢侈品,这个价格并不高。它们都是纯手绣,往往要花绣娘好几个月的心血。”罗珺说。

  罗珺创办的咪依噜公司,从8年前的几名员工发展到现在,带动了1000多名绣娘就业,并实现了超过1500万元的年产值,其法宝就是坚持品质和原创。罗珺介绍,虽然绣娘们有基本的刺绣技能,但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没有产品意识和质量标准。因此,公司要通过彝绣协会提供大量培训,促使绣娘们树立产品概念,保证纯手绣的产品也有统一的品质和标准。同时,公司有一个设计团队,不断开发适应现代消费者的产品,其产品曾得到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

彝绣笔记本

  目前,咪依噜公司正在楚雄州大姚县全力打造全国首个“彝绣文化主题园区”。园区集彝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彝绣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彝族文化旅游基地等为一体,项目建成后,将向参观者呈现彝绣文化之源、文化之根、文化之魂,成为外界了解彝绣文化的一张名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