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与禅的文学解读——评长篇历史小说《佛印禅师》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文/涂国文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02日 浏览量:

  

  吴仕民长篇历史小说《佛印禅师》的出版,标志着作者“鄱湖三部曲”的结穴。在评论他的长篇小说《铁网铜钩》《旧林故渊》时,我曾将这两部作品归为“生态小说”的范畴:《铁网铜钩》描写鄱湖地域的社会生态,《旧林故渊》描写鄱湖地域的自然生态。对《佛印禅师》这部作品,我认为可以延续“生态小说”的归类,将它定位为一部描写鄱湖地域精神生态(亦可称为文化生态)的长篇小说。如此,《铁网铜钩》《旧林故渊》《佛印禅师》三部作品,圆满地构筑了作者“鄱湖生态小说三部曲”。

    

  如果说《铁网铜钩》揭示的是人与人应如何相处,《旧林故渊》揭示的是人与自然应如何相处,那么《佛印禅师》揭示的无疑就是人与自己应如何相处,如何寻找和获得个体精神的自洽。叙述了北宋一代高僧佛印禅师求证觉悟、求生净土的人生行迹,生动地呈现了佛印禅师大觉大悟的佛教智慧、持戒苦修的佛陀精神、普度众生的佛子情怀、广博渊深的佛学知识、兼融三教的佛家气度、机警诙谐的佛门趣闻,展示了神秘玄宁的佛教世界和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反映了北宋王朝从红尘到庙宇、从江湖到庙堂的广阔生活图景。

    

  小说开篇描写时代背景和浮梁的山川风貌与历史人文,由此徐徐展开佛印禅师的人生画卷。在铺陈、勾勒佛印禅师传奇人生的同时,设置日用禅师、善暹禅师、居讷禅师、了空、梁力、樊雄、祁通、松风、苏轼、黄庭坚、李公麟、寒芸、常福等众多人物,或与主人公的性情品格对比反衬,烘云托月;或跟主人公的人生命运纠葛错杂,并驾齐驱;或和主人公的博闻强识日月互照,交相辉映;或对小说情节的发展添薪助燃,推波助澜。小说以一种峻洁典雅、灵秀冲淡的语言,血肉丰满地还原了一个消失在历史烟云深处的高僧大德的感人形象。

    

  佛印禅师少年时在家乡浮梁的竹林寺与佛结缘,不久在宝积寺出家,之后相继驻锡庐山开先寺、圆通寺、归宗寺,九江承天寺,浠水斗方寺,襄阳延庆寺、镇江金山寺、普济寺、焦山寺,宜春栖隐寺,永修真如寺,先后师从日用禅师、善暹禅师、子荣禅师、居讷禅师等高僧大德,历任多家禅寺的方丈,前后四十余年,德化广被,为人称颂,宋神宗赐以衲衣金钵,并赐号“佛印禅师”,钦定专用道场。佛印禅师一生在僧俗二界流连,与北宋大文豪苏轼相交相知半生,情谊甚笃,传为千古佳话。  

  

  小说以大量生动而真切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主人公矢志不渝、潜心修行,解危救难、大慈大悲,宽容悲悯、普度众生的人生精神。譬如写他在斗方寺山洞修行时,石洞在风雨中坍塌,他被困洞中,逾二十日,当僧人们去寻他时,眼前的一幕让他们怔住了:“已变得极为窄小的石洞里,佛印端然而坐,一如平日在禅堂里打坐一般,见众僧人出现并无半点反应。有僧人以手指在佛印的鼻孔前试了试,告诉大家:‘尚有鼻息。’原来,佛印从山洞倒塌之日,便入定了,至今未醒。一僧人以法器将佛印唤醒。却不料,这佛印第二日便又找了另一个山洞,继续修持。在洞中修满了一年之期”。

    

  小说以佛印禅师的一生遭际为主线,交织以苏轼的宦海沉浮、了空的始迷终悟、寒芸的命运反转、铁耙头的反抗与失败、松风的复仇与宽恕、樊雄的跋扈与垮台、祁通的恶行与果报等多条副线,情节跌宕起伏,故事引人入胜。仅以佛印禅师的人生命运而言,亦是颠簸连连:他剃度宝积寺,林中被蟒蛇所困;云游四方,路遇变乱,囚于樊家,陷入险境;从皇城载誉归来后,不惧引火烧身,超度失败的起义军首领亡灵,遇寒芸求救出手相助,遭樊雄索人;面壁斗方时,被乱石封埋;在金山寺建妙高台,遇上员外悔捐;至大仰山弘法,又遭山神庙教徒寻衅滋事……

    

  小说叙事生动有趣,每每让人忍俊不禁。譬如写佛印禅师初入佛门时“过堂”:“‘过堂?’这让了元心里一颤:刚一入寺门便要让皮肉受杖打鞭笞之苦么?不敢多问,径来到一幢房子前,但见门楣上写的是‘斋堂’,难道是在吃饭的地方受刑?了元很是奇怪,无鞭无笞无断喝,便是过堂了?不过他很快明白了:过堂便是吃饭。” 又如小说写苏轼有次为了戏谑佛印禅师,故意问他“为何诗中每每用‘僧’对‘鸟’,实在是对僧有失敬意”时,佛印禅师不紧不慢地回道:“僧与鸟对,因缘啊。且看今宵,不又是如此这般?”机智诙谐的佛印禅师,对东坡居士还以厉害。

    

  而诗意的加盟,更为小说平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譬如描述“观想”的这段文字:“了元着力将意念高度集中于五行之一的火,把自己想象成一架枯骨,要让那想象中的火焰吞噬焚烧,使己身归于寂无。起始,那火是惯常的形状与色彩,但随着意念的蠕动和无规则的弥漫,那火苗在变化,由状如水滴变作一汪水面,徐徐向四周扩展,洇散成一片,继而在膨胀,快速向上升腾,衍成了一片火海。既而那火海在收缩,变成流动的带状,转而成为像大雨中屋檐的水滴,连续不断地滴向一个深不见底的空洞。那火此时已是湖水的碧绿之色,既而又成了杯中的透明无色……”

    

  《佛印禅师》也是一部大量涉及佛学教义、知识磅礴丰赡、学术风格浓郁的文化小说。作品中,诸如剃度、受戒、过堂、坐禅、定印、妙悟、性空、禅七、闭关、观想、千世界、须弥山、法宝节、三界六道、人生苦谛、极乐世界、禅宗制度、佛教果位、佛祖名号、寺的得名、《大藏经》分类、四摄五眼六度、祈禳法事流程等一系列善知识,令读者如入妙境,大开眼界;佛印禅师关于禅与书、禅与茶、禅与瓷、禅与诗的关系,以及孝乃儒道佛三教相通之处的论述,令读者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佛印禅师》切玉裁锦,刊落风华,文风纯正,饱蘸情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文字功力,是作者致敬故乡、弘扬赣鄱文化的又一力作。作品兼济于赣鄱乡谚俚语、地域民俗器物和极具赣鄱乡土气息的取譬引喻,同时,一处处赣鄱名胜,在作者笔下从容道来,既体现了作者对故乡文化的熟稔,更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的深沉情愫。

  (涂国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