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狍角帽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王韵茹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1日 浏览量:

  鄂伦春人的狍角帽,又称狍头皮帽,鄂伦春语称“密塔哈”,在制作方法上与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差不多,不过鄂伦春族的稍有特色。他们在帽子的前额正中以黑布条补绣出底边呈两弧线相交的长方形饰块,并在其上又以红、黄、绿三色做边饰绣条。据说,鄂伦春人在黑龙江左岸生活时多带这种帽子。迁到嫩江流域以后,只有中青年猎人在狩猎时带这种帽子。

狍角帽

  狍角帽与鄂伦春人的狩猎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认识水平的必然产物。关于狍角帽的起源,早期的鄂伦春人可能只是把狍头皮晒干鞣软,不进行加工直接戴在头上,只是为了保暖和伪装。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年代,可以说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为了生存、寻求食物,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劳动的方便,那时所选用的可作为人类最早的头饰或服装雏形的物质外科,或为树叶等自然之物,或为采集、狩猎的动物角、尾、羽等。一切都取之于自然,以维护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看似简单的狍角帽,实际上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的诞生与鄂伦春人自我生存保护和生活实践息息相关。

  现如今,狍角帽已经成为了鄂伦春族人鲜明的民族服饰识别符号,鄂伦春人节庆日戴的最多的就是狍角帽,只是男女老少所带的样式略有不同。

  在鄂伦春族内,男人一般佩戴角长的狍角帽,女人和儿童佩戴无角或小角的狍角帽。所戴狍角帽均有补花绣出的狍子双眼。儿童所戴的帽子会由补花绣出的鼻子和嘴等造型,生动形象。但现今的儿童帽上一般不会配有垂饰的红穗,只用松紧皮筋钉于帽檐的左右两侧,方便儿童戴帽子。制作儿童狍角帽的材料为春季的小狍头皮,这一时期的袍子耳朵大,角刚露出头顶,毛茸茸的,整个头型看起来很稚气,既暖和又美观,所以鄂伦春儿童戴上这种帽子就要比成年人显得活泼、可爱。而且造型更加逼真。

  狍角帽是用整狍子的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主要制作流程是:剥皮,清洗、熟皮,定型,补眼睛、刺绣、制作绣片,缝合护耳与头皮,制作里衬。制作时,如何剥得完整的头皮,是整个制作环节的关键。

补眼睛

缝合

  鄂伦春族的狍角帽,是一种原始艺术的遗留。这种帽子,虽然是利用狍头皮加工制作的,但作工精细,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它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工艺美术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从狍头皮帽可以看出鄂伦春族原始的审美观念、高超的制作工艺和美化自己生活的良好愿望。

参考资料:少数民族服饰课题组编,《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保护工程第八期工程——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