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源推荐  > 详细页面

“5·18”馆长笔谈——民族博物馆馆长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

来源:民族画报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24日 浏览量:

  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简称民博专委会)围绕今年的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举办全国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馆长笔谈,邀请馆长们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期民族工作主线,就民族类博物馆在共同创造价值、新型业务模式及具有革新性的解决方案方面进行构想,分享新的实践经验,以应对将来社会、经济及环境领域所面临的挑战等内容展开讨论。21位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市(州)和民族高校博物馆的馆长各抒己见,或从理论上对“恢复与重塑”进行解读,或分享本馆应对变革与挑战的实践经验。以下为节选内容: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陈烨:“受到疫情影响,作为有着60余年历史的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如何突围?一、聚焦主业、发挥功能。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策划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推出首展‘民族瑰宝——民族文化宫馆藏文物精品展’,成为首都各行各界进行主题教育、党日活动的新课堂、打卡地。二、围绕主线、精耕细作。设计课题‘让文物说话:以馆藏文物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发掘、讲述文物背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将研究成果出版,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展览。三、盘活资源、扩大影响。在实时推动我馆精品展览巡展的同时,在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发布‘馆长讲文物’等视频对馆藏珍贵文物进行深度讲解,发挥出自己应有的社会文化价值。”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陈烨。

  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在当代博物馆重大变革的价值重塑之中,最显著的趋势之一是博物馆从一个生产专门化知识的地方变成一个意义建构场所;‘物’与‘人’这一对博物馆本质性二元关系也正在发生着展示理念的当代重置;博物馆职能逐渐由‘以藏品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重置‘物’‘人’关系的民族博物馆展示实践,应首先深刻还原物的原生文化背景与历史脉络,构拟出‘物’背后广阔深远的社会结构和历史文化进程,来揭示物的象征性隐喻及其符号化意义,重建‘物’通往自身历史脉络的道路,使‘物’突破博物馆分类体系张贴其上的僵化标签和冰冷的标本说明,使物背后的人发出声音,在所展示的民族文物与观众所能接收到的意义之间,实现顺畅的认知效应。”

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

  西藏文化博物馆馆长姚茂臣:“中国的博物馆,尤其是民族与民族地区的博物馆,首先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变局中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作为自己的时代担当。一要围绕主线。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来开展工作,不断增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博物馆事业才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博物馆人才能算政治上基本合格。二要深化主题。在彰显少数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以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豪感、自信心的同时,深入发掘藏品背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这样的收藏、研究、展示和社会教育活动才有意义。三要让人看懂。以学术为基础,在通俗易懂上下功夫,在故事性互动性上动脑筋,把普通观众能否看得懂、喜欢看作为评价展览的重要标准。”

西藏文化博物馆馆长姚茂臣。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张铭心:“展现多彩民族文化和发掘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就是民族类博物馆的主要课题。但从‘恢复’与‘重塑’的基点出发,我认为技术性的问题是讨论的重点。这里的‘恢复’是面向未来的,那么‘恢复’也就蕴含着创新、发展和重塑。这里的‘重塑’是在科技大发展和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的重塑,一方面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文化走出博物馆,一方面是在保证民众安全的背景下把观众请回博物馆。而实物展配套网络展应该是当今恢复博物馆活力的可行性路径之一。”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张铭心。

  上海纺织博物馆副馆长贾一亮:“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的兴起,博物馆功能日渐向教育、休闲和公共空间转变。我们意识到即便没有疫情,创新升级与模式转型也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博物馆展教团队以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非遗传承、社会实践、‘四史’学习和市民终身教育内容为主体,进一步完善了‘菜单式’体验,开发出‘导览型’ ‘探究型’ ‘体验型’,总计147门课程,涵盖了‘历史文化探索‘ ‘现代纺织教育’ ‘科学知识探秘’和‘工匠精神传承’四大门类。团队启动了‘云直播’ ‘云研学’ ‘科学之夜’ ‘巾帼大咖博物馆盛宴’等直播活动,在线流量超百万,大大提升了纺织文化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上海纺织博物馆副馆长贾一亮。

  巴林右旗民俗博物馆馆长那顺孟和:“巴林右旗民俗博物馆以巴林右旗历史沿革、农林畜牧、游牧习俗、文学传承等为主要展示内容。为了能够让藏品具有更广泛的可及性,吸引新的观众,提升参观体验和质量,我馆通过与旗内各中小学开展‘馆校合作’共建活动等创新方式吸引青少年群体;利用科技和数字化工具开展工作,使多平台网络直播、线上及移动端虚拟展览、数字资源共享成为公众接触博物馆资源的主要方式,让‘互联网+教育’成为博物馆推进公共教育的重要形式;把‘开放’作为博物馆的发展主题,希望博物馆能为研究和信息获取提供开放的途径,从而激发观众发现新的知识。”

巴林右旗民俗博物馆馆长那顺孟和。

  延边博物馆馆长金明华:“博物馆主动谋划和投身文旅融合是在新形势下应对社会、经济及环境所面临的挑战的有效方法。民族类博物馆首先要打好民族特色文化牌,通过举办特色鲜明、形式新颖的展览讲好本地故事,形成博物馆旅游特色。其次要提供民族特色浓郁的文创产品和穿戴民族服饰等互动性体验服务,以更亲切的方式让观众受到民族历史文化教育。最后要积极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加强馆藏和文化信息的传播,扩大博物馆的宣传和影响。”

延边博物馆馆长金明华。

  恩施州博物馆馆长董祖斌:“博物馆的‘重塑’第一是对文化的重塑,通过考古、研究及现代科技手段等利用,对历史文化进行重塑。第二是对意义的重塑,在现代对历史文化传承、研究、利用的整体视野下,对文化意义进行重塑。第三是对价值的重塑。这种重塑,是对文物、历史价值的进一步提升,突出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是一种新的‘打开方式’,不仅是研究内容的创新,也是研究方式的创新。第四是对历史环境及文化生态的重塑。博物馆可以以局部或者‘截面式’展现历史环境及文化生态,增强观众的现场感、代入感与真切感,让观众‘穿越式’进入到重塑的环境与文化生态中,开展‘沉浸式’体验,增强历史文化的多元认知。”

恩施州博物馆馆长董祖斌。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副馆长林毅红:“博物馆社教课程重在实践和体验,如何将弘扬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的博物馆社教课程中,应当成为新时期民族博物馆社教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问题。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研发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社教课程——白族扎染,从2015年开始在馆内实施,反响良好;同时,民族学博物馆主动走进社区和中小学,在辖区中小学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群体不出校门就能学习制作扎染作品,感知、体验民族文化魅力,对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副馆长林毅红。

  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梁志敏:“2021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民族博物馆考察时强调,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为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广西民族博物馆一要做好民族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要构建以‘壮族文化展’‘铜鼓文化展’‘五彩八桂’三大基本陈列为主线,各类专题展览为辅线的陈列展览体系,突出主题、提升内涵、打造精品;三要以‘壮族三月三’等重要节庆为载体,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活态利用;四要推动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五要进一步提升广西特色的‘1+10’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六要挖掘民族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研发民族文化元素突出、特色鲜明、符合时代审美、贴近观众实际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让民族文化走出馆舍,走进千家万户,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新时代散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社会大众感受广西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

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梁志敏。

  南宁市博物馆馆长张晓剑:“疫情终将会过去,我们也终将面临博物馆的恢复与重塑,博物馆与公众依然保持疏离是难以承受的,回到问题的原点——何为博物馆——才是沧桑正道。我坚信‘生长的城市文化社区’就是未来博物馆的主要面貌,而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在此过程中应该能承担更重要的使命。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博物馆传统的包袱没有那么重,还因为它们更强调文化的活态生长,重视与公众的交流互动。如果我们可以将恢复与重塑视作博物馆道统的重构,那么融入文化、融入公众的生活是博物馆粲然自新的一条必由之路。”

南宁市博物馆馆长张晓剑。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馆长石磊:“作为一名在县级博物馆工作30年的基层博物馆人,民族博物馆情怀已是我人生永远的印记,博物馆工作是生活的重要部分,做民族博物馆工作是享受,对博物馆未来寄予最美好的厚望。在民族地区,民族博物馆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最好宣传窗口,为群众服务,为民族文化服务,是博物馆人满满的收获和幸福。民族历史文化的展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都是博物馆人毕生的工作责任和担当。”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馆长石磊。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建华:“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长期以来深入挖掘博物馆文博资源,发挥博物馆育人功能,努力把民族博物馆建设成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在做好文博单位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思考、主动投身到高等教育事业之中,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贡献自身力量,成为学校精神的宣讲者、校园文化活动的提供者、学校教学科研的助力者。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的今天,高校民族博物馆应该深挖民族文化资源,设计出主题内容独特新颖并且贴合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兴趣点与关注点的展览活动,将民族团结与共同体意识植入观众心中。”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建华。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长张义兵:“贵州省民族博物馆积极运用互联网+,打造数字博物馆,以网络巡展的方式在官网上发布各专题展览;借助数字化技术,加强对民族文物文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抢救保护;致力于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博物馆,推出多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览,多角度讲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故事;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对外文化交流,多次组织举办境外展览,将不同的贵州民族文化传播国内外;加强与全省相关机构、院校合作,让民族文化教育进社区、进校园、进基层、进机关、进军营,使更多的民族同胞享受到我馆的公共文化服务。”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长张义兵。

  云南民族博物馆副馆长张金文:“数字博物馆建设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数字博物馆建设方面,云南民族博物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云南实践展’制作成线上展览,仅在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网站的观众浏览量就达到了20余万人次。此外还开展馆藏品管理系统建设,借助信息、通讯、网络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为藏品保护、研究、利用奠定数据基础,对所有藏品进行信息化管理。将藏品以数字信息化的形态在互联网虚拟世界中展示,让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进入数字博物馆中进行藏品的观赏。”

云南民族博物馆副馆长张金文。

  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馆长钟仕民:“楚雄州博物馆充分发挥楚雄古生物、历史文化、彝族文化等特色资源优势,以彝族文化展演、民族团结进步专场宣教活动等丰富展示内容;积极开展馆际交流演出,打造以彝族服饰为主的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收藏展示中心,推动彝族服饰和彝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创办流动博物馆服务基层群众;高度重视民族文化遗产征集、保护工作,传承民族文化;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和动漫等智慧化手段,传承红色基因,讲好楚雄红色故事。”

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馆长钟仕民(右一)。

  丽江市博物院院长牛增裕:“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线上游览博物馆早已不是新鲜事,如何让互联网技术与文博工作相结合,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民众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民族博物馆的职责是宣传展示各地的民族文化,我们要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利用各地的民族文化,通过线上展示、文旅融合、沉浸式体验等创新手段,结合当地的民俗节庆,主动把展览送到乡村、社区、学校,让民族文化更加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

丽江市博物院院长牛增裕。

  大理州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杨伟林:“文博工作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大理州博物馆在数字化管理和活化应用上做了新的尝试。以大理州博物馆数字化体验厅为例,利用文物数字化信息资源,采取创新技术,通过‘苍洱风光’高清展播、‘大理历史文化’互动墙、‘苍洱探宝’互动体验,以及展厅重点文物交互展示等,让文物生动、交互、智能地展示出来,丰富了展示内容,提升了学习、体验、观赏、互动、宣传、教育的功能,实现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互动性相统一。”

大理州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杨伟林。

  西北民族博物馆馆长赵学东:“西北民族博物馆在传统博物馆建设路径之外,重视非物质形态媒介档案的史料价值和象征内涵挖掘,以信息化技术手段作为依托,拓展和丰富非物质文化档案的搜集与整理路径。通过对各民族非物质形态文化遗存的展示,勾勒出多民族聚居西北,合力开发西北,拥有共同历史记忆的事实,用鲜活的活态档案史料,进行政治叙事和社会建构,并以此塑造人们的国家认同。例如,西北民族博物馆非常重视甘肃少数民族口述档案的搜集、整理与挖掘工作,依托项目建设,围绕时代主题对其进行再生产,并以此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象征符号。”

西北民族博物馆馆长赵学东。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陈永耘:“疫情期间,宁夏博物馆不断推进文物数字互联工作的开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第一,参与各类优质媒体节目进行宣传。如李进增馆长作为主讲嘉宾,讲述馆藏文物唐代石刻胡旋舞墓门背后的故事,为全国观众了解文物内涵打开了又一个渠道。第二,通过‘走进红旗漫卷:让初心故事照亮前行路’抖音直播活动、与腾讯新闻协同开展‘宝藏四方’云直播活动等线上传播方式,形成博物馆、媒体、观众多向、高效、精准的信息交互。第三,借助社会力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加强文物数字化管理工作等。将科技与博物馆行业高度融合,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博物馆,使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鲜活’起来。”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陈永耘。

  青海省博物馆馆长王进先:“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因为交通不便,相对观众较少,而线上展览可以通过网络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所以民族博物馆应当首先深入实施博物馆云展览建设工程,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推进博物馆大数据体系建设;通过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和博物馆联盟,加强合作,最大限度地整合民族文物资源,实现联合办展,激发创新活力,共同推进民族博物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依托馆藏资源,结合自身情况,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用文创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青海文旅故事。”

青海省博物馆馆长王进先。

  “馆长笔谈”是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打造的特色品牌。每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专委会结合博物馆日主题,邀请全国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馆长以线上笔谈形式展开对话。笔谈成果通过纸质、网络等媒体发布。此举对加强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博物馆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高质量发展,凝聚力量共同推动民族文博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资料来源:民族画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