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工作 > 民族干部  > 详细页面

和云:“药材之乡”大放异彩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丛蓉 2020年01月08日 阅读量:

和云对家乡的发展充满信心。 闵志龙摄

    

  国家政策好了,农民才有好日子。祝祖国繁荣昌盛,愿父老乡亲和各族同胞的日子越来越好,欣欣向荣。

  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鲁甸村委会的重楼种植基地里,一个皮肤黝黑、身着迷彩服的纳西族汉子,正忙着整理遮阳网,他是丽江云鑫绿色生物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和云,被人们誉为“大山深处的重楼王”。

  和云的家乡鲁甸乡位于老君山腹地,这里森林覆盖率达80%,被称为“木材金三角”。过去,老百姓靠山吃山,以砍伐木材为生。1998年天然林禁伐以后,村民失去了经济来源,一些曾与和云做木材生意的老板纷纷进城发展。他们劝和云:“鲁甸离开木材就没有发展,还是尽快到城里寻找新门路吧。”

  但当和云看到为寻找出路百般焦急的乡亲,看到因家庭生活困难而辍学的孩子,他决定留下来,在大山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山嵛菜,又称芥末,是很多人喜欢的香辛料。山嵛菜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当得知云南省农科院高山植物研究所在鲁甸试种山嵛菜的消息以后,和云敏锐地意识到,山嵛菜种植将是鲁甸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1998年底,和云带领24名青年,来到海拔2800米的大山深处,建立了山嵛菜种植基地,开始了艰辛的创业。第二年,种下的山嵛菜叶茂根粗,长势喜人。

  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大雪突降,把山嵛菜遮阳棚全部压倒。和云和伙伴们用了整整一个星期,才把大棚上的积雪清除干净。2000年夏天,一场冰雹又将山嵛菜打坏,两次灾害使和云损失了近50万元。“我甚至怀疑当初自己的选择。”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和云说。

  经得住暴风雨才是雄鹰。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和云没有退缩,他认真总结经验,及时做好防灾害措施,到2003年,他的山嵛菜种植基地由50亩发展到近1000亩。

  然而,市场风云变幻。当山嵛菜种植初具规模时,又遭遇了市场的不景气。经过反复调查市场,头脑灵活的和云又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

  重楼是重要而珍贵的中药材,是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之一。为了成功种植滇重楼,和云一方面向云南省农科院丽江高山植物所的专家学习咨询,另一方面,他一头钻进深山密林,对滇重楼的生长环境、习性进行认真考察分析,资料记了一本又一本。2004年,和云种植了50亩滇重楼。由于准确掌握了重楼喜欢凉爽阴湿和土肥疏松等特点,又切实加强了田间管理,重楼的长势十分喜人。

  滇重楼种植成功后,和云决心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可是遇到土地不足的难题。和云想,如果把村民的土地租过来建立重楼基地,再让村民到基地上班,岂不是一举两得?

  这一想法得到村民的支持,于是 “土地流转、劳务挂钩、包干分红”的产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这成为偏远山区的一件新鲜事。农户出租土地每亩每年可得300元,在基地做工每人每天有5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可有万余元的收入。

  如今,和云的滇重楼基地已经发展到近800亩,四川、广东、上海等地的制药企业纷纷前来订购重楼。常年在基地务工的农民每天有50多人,高峰时达上百人。

  “我家出租了土地14亩,同时有3人在基地上班,每年的收入有3万余元。”说起自家的收入,村民和加强非常高兴。

  2004年,和云当选为鲁甸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上任后,和云主动和扶贫挂钩部门联系争取资金,带领村民投工投劳修桥铺路。在明确鲁甸村走发展药材产业的路子以后,和云和村干部一起走村入户发动群众都来种植药材。

  在和云的带领下,鲁甸村家家户户都种起了药材,成为远近闻名的“药材之乡”。春播的时候,和云与村干部来到田间地头和村民们一起把药苗种好,之后还时不时指导村民如何种植管理。药材收获后,和云又把药材信息发布到网上,并联系全国各地药商到鲁甸收购药材,帮助村民把药材卖出了好价钱。村民们拿着手里的钱,喜悦地说:“多亏了和云带领我们种植中药材,我们才能够脱贫致富奔小康啊。”

  和云经常说:“给山区老百姓闯一条致富路,让大家尽快走出贫困,是我该做的事,也是应尽的责任。”

  

  作者:丛蓉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