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各族儿女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新华社记者 王呈选摄
卓嘎、央宗姐妹
敖特更花(左)
金万春(左一)
张慧
阿西阿呷(中)
郭凤萍
王国龙
晋颖
马金莲
余留芬
王炜
龚永辉
王希恩
德德玛
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国务院召开第七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近年来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以受表彰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为榜样,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他们的身上,既见信仰信念,又见人格风骨,更见家国情怀,彰显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至诚大爱。他们如一面面旗帜、一盏盏明灯,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星火点亮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在此,我们选登本报曾经报道过的部分典型事迹,讲好先进故事,传播榜样精神,以期推动形成浓厚的尊重、学习先进典型的社会氛围。
余留芬
汉族,中共贵州省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委员会书记
岩博村地处乌蒙大山深处,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村寨。2001年,余留芬被推选为岩博村党支部 书记,扛起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重任。多年来,余留芬坚持集体经营、集体共享的发展理念,团结带 领各族村民共同修路、建企业、开公司。如今,岩博村已从贫困村发展成为集体资产达9200万元、2018 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6万元的小康村。
宋兆普
汉族,河南省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院长
宋兆普生于医学世家,他坚持开展公益治疗,使大量脑瘫患儿受益。2009年至今,宋兆普带领医疗 团队开创医院与福利院相结合的脑瘫孤儿救治模式;承担河南省残联“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 ,帮助救治脑瘫患儿;与新疆当地医院“结对子”,建立4所脑瘫康复医院,救治少数民族脑瘫患儿。他 以实际行动,将高尚的医风医德发扬光大。
斯朗·丹增曲培
藏族, 湖北省武汉市唐古拉汉藏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长
斯朗·丹增曲培出生在西藏,15岁时到沙市六中(今武汉西藏中学)西藏班学习。2011年,他在武汉创办了全国首家汉藏文化交流中心,并注册成立公司。经过多年努力,汉藏文化交流中心成为西藏特色产品拓展内地市场的展示平台,并为在华中地区就读的西藏籍学子提供了大量就业、培训机会。
“我的梦想是为民族团结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后来人能继续这项伟大的事业。”斯朗·丹增曲培说 。
湖南省第八批援疆工作队
按照中央部署,湖南省第八批援疆工作队从2016年12月起对口援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工 作队发扬“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扎硬寨”的湖南精神,深入推进对口援疆由“输血”为主向“输 血造血”并举转变,由硬件建设为主向硬件软件建设并举转变,由财政性资金为主向更多运用市场手段 、动员社会力量转变,由单点式、部分领域向组团式、全方位转变,由单方支援向合作共赢转变,提高 援疆供给体系质量和援疆工作综合效益,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深圳市民族团结发展促进会
深圳市民族团结发展促进会是由深圳市委统战部、市民族宗教局主管的市级民族社团,主要由热爱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团体、人士和从事民族工作的单位、个人组成。促进会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党和政 府联系各民族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广泛联系、团结各族同胞,为推进深圳改 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龚永辉
壮族,广西民族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龚永辉在广西民族大学从事《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数十年。他借助广西民族大学网络教学平 台,建立了“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自驭舟”,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区、心得报告区、自由建导区等实现网 上网下协作学习。在创新“第一课堂”教学方法的同时,他还积极将民族观教育融入“第二课堂”。 2016年,龚永辉主持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公共必修课被列入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计划。
海南省琼中女足管理中心
琼中女足管理中心是由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教育局主管的事业单位,主要负责琼中县女子足 球队的管理、指导、服务等工作。近年来,管理中心强化青少年足球事业使命担当,坚持传承和弘扬少 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决胜脱贫攻坚、发展全域旅游增添了活力。
张麒麟
土家族,重庆市武隆区石桥苗族土家族乡中心小学校教师
石桥乡有着用木叶吹奏歌曲的悠久历史,被誉为“木叶之乡”。张麒麟从小就跟爷爷学会了木叶吹 奏技巧。为了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石桥小学将木叶吹奏引进乡村学校少年宫课程,张麒 麟担任老师。多年来,张麒麟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独立编著了木叶吹奏校本教材,并和学生一起参加 演出,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项民间技艺。张麒麟累计培养了数百名学员,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 积极作用。
赖俊
汉族,中共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员会书记
北川是汶川大地震重灾区,也是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北川县委书记,赖俊团结带领 北川各族人民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民族政策,积极推进经济跨越发展,坚决打好 脱贫攻坚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繁荣民族文化事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北川县先后被表 彰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模范县”,并被确定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试 点县。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自2014年建院以来,积极投身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作为上海交通 大学定点帮扶洱源县的智力帮扶平台,该研究院主动服务民族地区发展,并在挖掘民族文化、民族医药 ,助推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探索,在融入地方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进程中表现突出。
卓嘎、央宗姐妹
藏族,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玉麦村干部
玉麦乡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卓嘎、央宗姐妹在父亲的影响和带领下,始终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 国,放牧守边是职责”的坚定信念,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祖国的领土。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 记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高度评价父女两代接力为国守边的行为。
阿西阿呷
彝族,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客运段列车长
阿西阿呷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客运段5633/5634次“小慢车”列车长。“小慢车”途 经大凉山腹地彝族聚居区,是当地群众的致富车、运输车、希望车、校车。参加铁路工作 23年来,阿西阿呷始终不忘“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总结出“情、亲、真、引”四字工作法,有效提升了列车服 务水平,与“小慢车”上的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道吉草
藏族,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
道吉草22年如一日,坚守在妇产科工作的最前线。以病房为家,把病人当亲人,她用爱心呵护生命 之花,用责任铺就健康之路。在她的带领下,夏河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成为甘南州第一个能够独立运用新 生儿复苏技术的科室。
王国龙
土族,中共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小庄村支部委员会书记
小庄村是一个土族聚居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0年来,依靠党的惠民、富民政策,王国龙带领小庄 村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2018年,全村接待游客突破68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达1.48万元。小庄村红火 的文旅事业吸引大量外地人员前来就业。“现在小庄村有土、藏、回、汉、撒拉等多个民族。不管是哪 个民族,我们都是小庄村的主人,都要互帮互助,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王国龙说。
马金莲
回族,中国民主同盟固原市委员会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作家
马金莲爱读书,爱写作,坚持以扎根基层、服务人民为创作导向,用文字记录西海固、呈现西海固 、激励西海固。马金莲迄今已发表作品300余万字,出版小说集《父亲的雪》《长河》《1987年的浆水和 酸菜》等8部、长篇小说《马兰花开》等3部,曾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 新人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等多个奖项。
库尔班·尼亚孜
维吾尔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学校校长
库尔班·尼亚孜是他的家乡乌什县依麻木镇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他教过书、经过商,走遍了大半 个中国,深刻认识到不懂国家通用语言是制约边疆地区发展的一大障碍。2003年,他拿出所有积蓄,创 办了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学校。16年来,他积极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 学质量,对新疆双语教育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为弘扬中华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作出了积极贡献。
邢善
蒙古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九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
邢善从事畜牧工作20多年,他以牧区为家,几乎每天都要走进毡房、羊圈,了解大家的生产生 活情况。他积极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推广养殖新技术,赢得了大家的信赖。随着兴边富民行动深入推进 ,八十九团拟建设万只规模羊场,邢善和牧民分析经济效益,并自筹资金引进羊种、推广多胎肉羊繁殖 技术。邢善注重向各族群众学习,熟练掌握汉语、维吾尔语、蒙古语、哈萨克语四种语言。
德德玛
蒙古族,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
德德玛是我国著名的女中音歌唱家,留下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经典之作,为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帮助更多孩子实现音乐梦想,德德玛创办了内蒙古德德玛艺术职业学 院,主要招收有艺术天赋的牧民孩子,有力推动了少数民族音乐事业发展。
回顾近一甲子的演艺生涯,德德玛说:“无论走到哪里,我的根在草原。”
王希恩
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希恩长期从事民族研究,坚持为人民做学问,孜孜以求、不懈耕耘。
他倡导并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积极参与现实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建议应对, 用自己的努力,彰显了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于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应尽的责任。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街道电视塔社区居民委员会
电视塔社区是多民族共同生活居住的大社区。近年来,社区居委会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居民融入社 区,积极提供子女入学、证件办理、法律援助、社会保障等便民服务。在实践探索中,社区形成了一系 列民族团结工作机制,各族群众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尽情书写着幸福快乐的人生篇章。
作者:郭家翔 李翠 牛锐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