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阐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民族工作上的战略目标,表达了党中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高度重视。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内涵与推进路径,既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理论研究的应有之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具有时代性。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路径及其发挥的效度,构建其理论价值、重要意义与推进路径的立体图景,具有多重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内涵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共同体是一个内涵丰富但颇有争议的概念。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理解共同体概念应把握三点——阐释空间的大小(可指家庭、家族、民族、国家、世界等)、一般描述意义上的使用(可指人口集合体或群体)、特定规范意义上的使用(强调特殊的联结方式和交往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当属后者,在学术研究中,多是在民族学人类学语境中使用的术语,侧重于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共同体理论视域超越民族国家理论体系,以共同体理论理解中华民族是对中华民族概念的丰富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强调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是亲缘体和有机统一体,而不是联合体或聚合体;凸显其政治共同体特征,突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和整体性。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包容民族差异性的结构性张力,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能够和谐共处的内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结构是多元一体。中国各民族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多元与一体具有内在统一性,这种结构源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尊重多元、包容差异、巩固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普遍概念意义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外延指向中华民族不同的共同体形式,如政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等;其内涵可从两个层次来理解:在对内层次上,中华民族共同体凸显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实体性;在对外层次上,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建立在共同的历史渊源、共同的现实利益以及共同的未来愿景之上,强调在互相交往和影响之中经历和分担共同的命运。
(二)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处理国与国关系、大陆与港澳台关系、大陆内部各民族关系的现代理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内涵与层次不同的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共同体的一种类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命运共同体是分层次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所涵盖的范围是中华56个民族,人类命运共同体包涵了全人类,二者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其实质是共同体的空间分布由国内延伸到国际,共同体结构由部分到整体的逻辑联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延伸。中华民族命运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华民族命运与其他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生成与巩固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历史形成的概念,也是一个政治范畴。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构筑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地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在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中铸造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秦汉之际,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就已经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至清朝中期,基本上形成了今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地理格局。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余年间,救亡图存的共同历史命运、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在内忧外患的民族危亡背景下,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战、共御外侮,中华民族进一步凝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加强了各族人民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和制度基础。
二、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引起学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建设成为学术热点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仅是民族学、政治学和历史学层面的议题,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议题。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有效解决中华民族共同体利益的整体性与各民族利益的多样性如何保持平衡的问题、如何实现中华各民族的自我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有机统一的问题。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地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使中华民族与新时代国家的命运和未来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国家发展目标需要一个凝聚力强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政治动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华民族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但目前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学理分析和建设路径研究还不够充分。
党的十九大明确把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纳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为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和理论上解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问题,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途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整合国家力量、促进国家发展的有效政治资源,是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三、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推进路径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需要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径。
(一)建构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民族理论是阐释民族问题、研究民族政治和民族关系的学说,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相应的理论支撑。应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进程、结构、内涵、性质、特征、作用、大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进行阐释,构建系统完整的中华民族理论,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解构。
(二)以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为核心,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应从各地区实际出发,加强对各族人民进行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理论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共同体的情感认知,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社会共识,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和思想基础。
(三)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和睦的民族关系,建设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提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际效果,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基础。
(四)依法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加强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宣传工作,增强各族群众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律信仰,按照法律办事;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民族事务,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完善《反国家分裂法》,对民族分裂和地区分裂分子予以防范或打击,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法治基础。
(五)增强上下联动
在思想宣传、民族政策落实、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维护、打击分裂势力等方面,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密切协调和配合。
(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民族工作科学化水平。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各族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开辟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
【作者系枣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民族复兴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批准号:18YJA710019)的阶段性成果。】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