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肇兴侗寨的山腰,坐落着厦格侗寨。这里居住着300多户,1200多人,全寨分上寨和下寨。上寨较大,位列东边,以嬴姓和罗姓为主。下寨位于西边,几乎全是兰姓。
厦格侗寨有特色建筑鼓楼3座,连成一条线。寨内古树参天,寨外梯田萦绕,寨后绿水青山,原始森林郁郁葱葱,民居与生态自然融合,绝世衬托。这里的人们能歌善舞,生活多姿多彩,各个节日,各有千秋,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中秋节的“泥人节”。“泥人节”,侗语音为“多玛道神”,“多玛”即“打泥巴仗”,“道神”即放牛打斗,即“斗牛”。该活动,先抢鱼后斗牛。“人在泥中玩”、“牛在泥里斗”是“泥人节”活动的综合内容。
厦格侗寨“泥人节”不仅有趣、刺激,还蕴藏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它的历史、背景、成因以及节日情操,赋予了这个闪光般的娱乐活动,不仅仅是一个普通节日,更是侗家人传统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以及民族心灵等的综合释放,丰富了侗家人等精神文化的需求。
民族团结活跃“泥人节”文化。“泥人节”在每年的中秋节举办。起初的泥人节仅限下寨兰姓家族入塘抢鱼比赛。据说,建寨之前,厦格下寨的兰姓家族,先来到厦格地区,他们先把寨头的井水全部占领了。后来的嬴姓家族只好占领了寨脚水塘(天鹅池)以供人饮。随着人口的增长,嬴姓家族越发感到水源不够利用。加之,后来罗家又来到了厦格地区,挤在兰姓与罗姓之中,并与嬴家和亲合为一寨,共同饮用水塘之水。原本就不够用的水源至此越来越紧缺,就用水塘与兰姓换了寨头的水井,并取名为“嬴井”(音译)。从此水塘的经营权就交给了兰姓家族。每年的泥人节这天,为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活动氛围,兰姓家族双手豁达献出水塘,不分彼此,供全寨人一起享用。鲜活的水塘成为了全寨人的开心天地和举办活动的公共场所。
历史传说彰显“泥人节”文化厚重。很久以前,厦格下寨的兰姓老祖,来到厦格,那时这里是深山老林,虎豹成群。有一天,先祖两兄弟正在开荒,一群饿虎将他们团团围住,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大哥急中生智,手抓泥巴往弟弟身上打,并发出怪叫,弟弟立即意会哥哥的用意,也用泥巴往哥哥身上乱打,口中发出更可怕的声音,变成“泥人”的两兄弟,一起手舞足蹈。老虎不知是何“怪物”,吓得四处逃窜,躲进深山。兄弟俩保住了性命。从此,他们感慨泥土万分,认为泥巴不仅能生万物,能养人育人,而且还能抵挡邪恶救人于性命,应当受到崇拜。下寨人为纪念先祖,定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这天,举行一个“泥人”的活动,从此就有了“多玛”即打泥巴仗,久而久之,便演绎成了“泥人节”。“泥人节”活动表现了侗族人对泥土的崇拜和热爱。同时,历史传说也证实了 “泥人节”文化的厚重。
传统习俗升华“泥人节”文化。“泥人节”有庆丰收之意,“抢鱼”也预示着年年有余。根据这个传统习俗,厦格侗寨的人们个个心里都怀着“抢鱼”“抢鱼”“年年有余”的思想理念。在这个文化背景下,天鹅池里的鱼,在数量上、大小上就引起了村民的关注。因此,泥人节前的一切筹备工作,不仅要在数量上满足他们“哄抢”,而且还要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下文章,以满足大众化需求,以鼓舞人们士气。日复一复,年复一年,节日活动在本质上也升华到了极至。时至今日,这项民俗活动不仅表现在用泥取乐,也成为了当地侗家人展示农产品成果的艺术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抢鱼待客毓秀“泥人节”文化。在“泥人节”中,鱼最受群众欢迎,而进塘捉鱼招待客人,又更显主人本事和荣耀。鱼虽然不是唯一的食物,但在“泥人节“里,用鱼或“抢鱼”来招待客人已上升到了传统文化层面的高度,若是没了鱼就像是缺了什么似的,仿佛是端午节没粽子一样,因此,“泥人节”不能没有鱼,或者不能不“抢鱼”。在这个节日文化盛宴里,鱼也成为了侗家人待客的最好礼物,凡有客人者,一切以鱼为贵的传统,流光溢彩。“泥人节”崇尚鱼的习俗,不仅“鱼”味无穷,更毓秀了“泥人节”文化。
敬“鹅”思想衬托“泥人节”文化。厦格侗族人,有“天鹅”养育侗寨人之说。因此,他们对“鹅”的崇拜由来已久。寨尾的“鹅池”里,他们爱护有加,为了让“鹅”吃饱生蛋,赐福、赐富、赐贵于人民,村民献鱼放鱼成为美谈。集体放鱼、个人放鱼、放生喂“鹅”成为了一种习俗。“泥人节”前,即为便于秋收,各家各户都要把田里面的水放干,田鱼较多的农户,一时半会吃不完,加之有些小鱼又不忍心丢掉,于是索性争当第一,把剩余田鱼数数放到水塘里当作好人好事一件,放得越多示意越富有、越有面子。还有一种说法,家里有什么不顺心,或是小孩生病,或是求子求福等,人们大部分都以放生的方式来得到心灵的安慰与寄托,当做一件善事,求得“天鹅”神灵的保佑。这种放鱼法为节日的举办创造了前提条件。
传统农耕铺垫“泥人节”文化。侗家人依然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事生产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以典型的农牧生产方式为主,重要的生产资料仍然离不开黄牛。养牛,懂牛,成为了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家每户常常采用圈养放养的方式管理黄牛。他们在养牛的过程中,有时不分节日,也常以黄牛打斗为乐。牛是农家人财富的象征,精神的象征,牛的打斗,不仅显示牛的本事,更暗示主人荣耀,暗示主人管牛的粗细以及劳动的成果。厦格侗族人民爱斗牛,并不是单纯的戏牛取乐,而是以斗牛的方式,展示厦格地区敬牛、爱牛、拜牛的精神,展示侗家人和睦相处的朴实生活。他们的“斗牛”没有专业化的饲养,耕牛兼斗牛。侗家人养牛、拜牛的风情习俗以及一定数量的黄牛物群为“泥人节”的氛围和“斗牛”项目比赛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泥人节”活动的举办埋下了伏笔,做好了铺垫。
避开世俗约束,陶冶“泥人节”文化情操。“泥人节”的抢鱼者,不计性别,不论身份,甚至于不讲国籍,只求大家开心快乐。因此,任何人都可大显身手。抢鱼胜利者的得意与冲动,表明侗家人对“英雄”的追求。泥浆中的“须眉”和“巾帼”,表现出侗家人的质朴大方,诚实憨厚,男女和谐平等。他们在打泥巴仗所上演的不同角色,展示出“泥人节”没有世俗约束,只求团结,只求和睦。泥人节中厦格侗族人与邻里村寨、与国内外宾朋的关系以及厦格侗族人平等待人的心态,是“真、善、美”的真实流露,不仅弘扬本村寨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陶冶了“泥人节”文化的情操,促进外界对“泥人节”文化的认同,使“泥人节”成为人们自由、激情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泥人节”的生命气息中,客人不仅酒足饭饱,而且乘兴而来,尽兴而归,“鱼”味数月不绝,“牛”情数月缠绵,“人”气终身难忘。
入塘意在“泥”人,装点“泥人节”文化。少数人下塘意不在鱼,唯图快乐“泥”人,或者说“作乱,捣鬼”,“嬉戏”,“滑稽”等,以增强节日气氛。他们“捞鱼倒鱼”,“抢鱼偷鱼”,“争抢盗窃”,“捉鱼打趣”,“涂泥抹土”等“无恶不作”的活动,只为开心,只为快乐,只为他人、自己成“泥人”。“打泥巴仗”成为了侗家人心灵释放的另类方式,也使“泥人节”文化成功地向以质的飞跃前进。
赛前敬神,节日庄严而肃穆,文化多彩而丰富。侗族人敬畏自然,赛前从不随意动土开塘放水,而是请师神带着纸、香,事先来到水塘(天鹅池)旁,祈福敬请“萨岁”、“萨玛”“天鹅”“土地”前来助神威,以驱邪除恶,以示来年风调雨顺,人宁兴旺,六畜兴旺等。赛前敬神祷告活动,展示了厦格的劳动人民对 “萨”、对“天鹅”的崇拜及对土地公的敬仰。之后破土开塘放水,“泥人节”抢鱼活动,斗牛活动开始。
厦格侗寨古村落的“泥人节”,“天然雕饰”,顺应自然、洒脱自然,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其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质朴丰醇地孕育了它的文化,演绎了厦格侗寨别具一格的农村特色和地方特色。
资料来源:贵州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