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境内、乌蒙山脉南端,有一座海拔2319米的山峰,人称“娘娘山”。山脚下的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居住着汉、彝、苗等8个民族的群众。“头顶娘娘山,脚踏六车河,谁人识得破,银子用马驮”是当地流传的一句顺口溜。
对于世代“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的娘娘山人而言,“银子用马驮”的日子曾只是一个传说,但因为一场改革,也因为一个人,传说开始变成现实。
今年55岁的陶正学,是土生土长的舍烹村人,也是村里最先富起来的人。16岁就外出闯荡的他,当过大货车司机、开过铅锌矿、办过洗煤厂、入股过煤矿,成了“银子用马驮”的亿万富翁。
2012年,有心回报家乡的陶正学决定转型——从热门的煤炭转到冷门的农业。凭着对家乡的了解和多年的经营经验,陶正学敏锐地察觉到,舍烹穷在一个“散”字——资源散、资金散、思路散,因此,必须找条纽带把村里有限的山、水、地、人、钱串起来。
这条纽带就是股份制。陶正学开始在娘娘山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2012年5月,陶正学发起成立了普古银湖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2000万元,其中73%的股份由村民认领,每股20万元,农户自筹一半,陶正学垫资一半。自筹有困难的村民,可以从陶正学处借本金,再用劳动报酬等方式偿还垫资。随后,合作社在成立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时,又鼓励村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公司。
通过“三变”,村里的生产要素由“散”到“统”,村民通过入股,可以获得3份收入:务工收入、土地租金、按股返利。
天刚蒙蒙亮,娘娘山浓雾弥漫。住在山脚的陈小海已洗漱完毕,套上印有“银湖环卫”字样的橙色马甲,步行到村里的大食堂吃工作早餐。7点整,她和同事们分散到各自的工区,开始一天的工作。
“一天干五六个小时,活儿不累,食堂还包三顿饭。”今年58岁的陈小海种了一辈子地,没曾想到自己老了,手里的工具却从锄头换成了扫把,每月能领1200元工资。
以合作社和旅游公司为经营主体的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覆盖了包括舍烹村在内的8个村。过去5年,有5000多名农民入股成了股东,近千名像陈小海这样的农民进入园区成了产业工人,近9000人通过分红和就业实现增收。
“‘三变’让娘娘山沉睡的资源活了,村民参与建设发展的积极性更高了。”普古乡党委书记徐天和说,2012年以来,陶正学累计带动近4000人脱贫,8个村人均纯收入增加2倍以上。
陶正学的努力赢得了村民的称赞,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十佳农民”等荣誉纷至沓来。“我以前开矿时,生意不好可以关门,现在做的却是关不了门的生意。”陶正学坦言,自己现在的压力比当初转型创业时还大,“关系到8个村、近万村民,容不得半点差错。”
“大伙儿的腰包鼓了,但离‘银子用马驮’还远着哩,村里的产业布局好了,但离乡村振兴的要求还有差距。”陶正学说,他将结合“三变”改革,在创新乡村治理方面进行大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