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饰也很精彩!领略少数民族的“花样腰间”(上)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李昕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26日 浏览量:

  带钩、玉佩、香囊、熏球、荷包……从古至今,中国人的腰间似乎从未有过寂寞。出于防卫考虑,男子往往佩挂刀剑匕首;为了劳作方便,针头线脑装进容器,爬上了女人的腰间;基于财物安全,钱包、钥匙也理所当然地占据了这个重要位置。古代官员着公服时,需佩革带以示其品阶,挂鱼袋作为出入、联络凭证,取鱼目昼夜不闭,寓“常备不懈”之意;改革开放后,从腰上掏出的传呼机、手机,是时髦的象征。官员商贾、平民百姓,无论是工作社交,还是在日常生活,一个人的身份地位与时尚品味,都可在这方寸之间窥知一二。

藏族妇女腰间佩戴银佩饰

  “围腰是少数民族腰饰中最常见的一类,南北方各民族女性皆有使用。它不仅有遮挡、防污、防磨、保暖等实用功能,也具有识别意义和装饰效果,有的甚至成为服饰上的点睛之笔。”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藏族银佩饰: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贵州开阳苗族前围腰:

  邦典,汉语称作围裙或围腰,是藏族妇女不可或缺的饰品之一。从字面上理解,“邦”在藏语里是“怀”的意思,“典”是“垫”的意思,“邦典”就是保护藏袍腰部以下部位的垫子。邦典由色条氆氇制成,这是一种藏族聚居区特有的羊毛织物,工艺精密细致,配色热烈明快且过渡巧妙。系上邦典,再佩上各色银饰、珠宝,宛若彩虹加身,气派非凡。

  与北方少数民族围腰的简练大气相比,南方少数民族的围腰则更显秀美精细,且常常佩戴前后两块围腰。贵州开阳地区苗族女子的盛装造型,就包含了层叠式前围腰和飘带式后围腰:前围腰分为5层,每层皆以数纱绣为主要装饰工艺,结合绦子边与金属装饰线,并用棉布进行包边处理,围腰面积较大且重量较沉,穿着时系在上衣与坎肩之外,上端两角自然下翻。后围腰以本白色棉布为料,分为6条飘带,装饰部位集中于飘带下方,其中左右两对饰有数纱绣,中间一对则为黑地彩色平绣,飘带底部还缝缀彩色流苏,颇具动感。细致的手工装点出苗家女子之貌美,也彰显着苗家女子之手巧。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白裤瑶男子盛装腰带细节:

  腰带,用来扎系衣物、修饰身材,便于人们随身拴挂武器、工具、饰物等等。在少数民族的腰饰体系中,腰带的材质不拘一格,往往还有着彰显财富、传情达意的特殊意义。

  白裤瑶男子上身着对襟无扣上衣,穿着时,需用腰带扎系固定。而盛装时所配扎的花腰带除了具有实用功能,鲜艳的配色与衣摆、裤脚处的刺绣相映成趣,增加了装饰效果,一改服饰原本的素净面貌。不仅如此,花腰带还是联结白裤瑶青年男女爱情的纽带。夜圩是白裤瑶青年男女结识异性的恋爱场所,趁着夜圩,人们会以对歌的形式进行交往。唱着唱着,姑娘就会去扯意中人的花腰带。这时,如小伙子也对姑娘有情,则会在几番假意“争抢”后,让姑娘拿走腰带;如若不喜欢,则会护住腰带或抢回来。

腰带背面文字

  在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的这条白裤瑶男子盛装腰带的背面,就绣有“相识情义深,友谊春常在”的拼音,也许就是一对白裤瑶青年男女的爱情密码。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