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族被誉为“马背民族”,蒙古族孩子从懂事之日起就被抱上马背,开始学习骑艺。马是蒙古族重要的交通工具、马鞍是链接人与马的重要工具。蒙古族传统马具制作技艺是集木工工艺、金属工艺、刺绣工艺及皮件编织等于一身的民间传统工艺。
马具由马鞍、障泥、鞯、靳、鞧、镫组成。马鞍有鞍鞒(博胡日格)、障泥(古勒姆)、鞍屉(道格莫)、肚带(乌落格)、扯肚(吉日莫)、后稍绳(浩格图嘎日格)、鞍垫(德布斯)、肚带(乌落格)和扯肚(吉日莫)等部分组成。制作马鞍时首先要做裸鞍。裸鞍通常用四大块桦木制作,然后用工具雕成两块凸形的左右鞍板和两块 U 型的前后鞍鞒。裸鞍的重量一般为 4.7 斤左右,裸鞍上面一般都铺有鞍垫。鞍垫是为了骑坐者乘骑舒服而制作,通常为不同纹样装饰的长方形坐垫,有布质的也有毡质的、可以绣花纹作装饰。鞍垫的大小可根据鞍面大小而定。鞍垫上用鞍花和压钉来固定。鞍下还设有一层“鞯”,也称“鞍屉、护腰”,一般多为一软一硬的毛毡制作,是因为马在奔跑后容易出汗,为防止马的腰部中风或防止马的脊梁和肋骨被鞍子磨伤。鞍韂是放置于鞍鞯之下垂悬马腹两侧用来防止马镫碰伤马身的马具。马镫(杜热)是供上马和骑马乘足时用的重要马具。马笼头用于驾驭马的辅助用具之一,主要用于拉马、牵马、拴马。马笼头通常用对摺成条的熟牛皮系结而成,套戴到马头上用偏缰控制使其不能随意跑掉。在生活中,牧民把笼头分为活笼头和死笼头两种,活笼头的偏缰是活接头、可以调节松紧;死龙头的接头是死头、不可以活动、不能调节大小、松紧。绳叫偏缰(扯手、树勒布日),骑者握缰就可以驾驭马匹,也用来牵马或拴马。除了上列鞍具以外,还有很多配具,如马汗刮子、马鞭、护腰、马棒、马褡子、马印、套马杆、马挠子、马刷子、套马索、蝇甩、马绊子等。
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是集木工工艺、金属工艺、刺绣工艺及皮件编织等独特工艺于一身的蒙古族民间手工艺,充分体现了蒙古族生产生活及审美趣味。2008年,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艺人陶克图巴乙拉被指定为传承艺人。
蒙古马鞍 楚高娃摄
蒙古马鞍 楚高娃摄
编号:Ⅷ-123
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