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侗族  > 详细页面

侗族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4日 浏览量:

  侗族,有“水上民族”“水稻民族”之称,是人口数量上百万的少数民族之一。侗族人口总数为2879974人(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侗族人口主要分布在:第一,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约占全国侗族人口的50%;第二,湖南省的怀化市、邵阳市等,约占全国侗族人口30%;第三,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地区和桂林市等,约占全国侗族人口的10%;第四,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约占全国侗族人口的2%。此外,还有约8%的人口散居于浙江、广东、福建、江苏等地。现大部分学者认为侗族为古代越族的后裔。

  侗族在侗语中叫做Gaeml。“Kam”是民族自称,“侗”是他称。其曾用“仡伶”“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称,民间百姓多自称为“侗家”,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侗族。侗族使用的语言称为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分为南、北部两种方言,因此,有南侗与北侗之分。贵州省锦屏县启蒙镇以南即为南部侗语方言区,简称“南侗”,其包括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湖南的靖州、通道,广西的三江、龙胜,以锦屏的启蒙话为代表;启蒙以北属北部侗语方言区,包括天柱、剑河、三德、新晃等地,以锦屏大同话为代表。侗族是世界上声调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但其只有民族语言而没有民族文字,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大部分地区一直沿用汉字至今。

  历来史学界和民族学界对侗族的历史起源问题都众说纷纭,总结如下:

  第一,认为侗族是由秦汉时期“百越”中的“骆越”支系发展而来的。骆越支系中的部落居民多分布于如今的广东、广西一带。魏晋南北朝之后,这支部落的居民改称“僚”。之所以认为侗族由此发展而来,是因为历史上骆越支系的分布区域与如今侗族的分布区相重合。明代著作《赤雅》中曾提及“侗亦僚类”,说明侗族是属于“僚”的一部分。此外,《晃州厅志》中曾记载:“厅治东接龙标,西驰骆越。”晃州(新晃)之西,即指如今的玉屏、岑巩、镇远地区;岭南则是三穗、天柱、锦屏等地。除了地理位置的相似外,在文化习俗方面,侗族与古骆越也有相似之处,例如文身断发以避龙的习俗。

  第二,是侗乡民间关于侗族历史来源的传说。一、认为侗族的先民来自于梧州等地,梧州附近的大藤山、茶山瑶使用的语言与侗语十分相似,极有可能是侗族迁徙过程中遗留下的部分人群。文献《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苍梧县有猺(瑶)、狪(侗)”。此外,侗族人民传唱的歌曲,如《祖源歌》《忆祖宗歌》等歌曲中也反映出侗族是从梧州迁移而来的。二、认为侗族的先民来自于江西,是民族融合之说。其原因是宋、元时期,部分汉人因无法忍受战乱、灾荒等而迁徙至侗族地区。明朱元璋时期,“拨军下屯,拨民下寨”,这部分人大多是来自江西的汉人。经过宋元明清几百年时间,这些汉人与侗族人民长期生活、来往、通婚,其语言、生活习惯逐渐与侗族同化,后代也逐渐变为侗族。

  第三,是土著说。《三江志》记载:“土著则苗、瑶、侗、壮而已,其人自称夷,志所谓西南夷也。”可说明侗族聚居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到秦代,黔中地的居民被称为“黔中蛮”“武陵蛮”,这也是对侗族先民的称呼。

  当今对于侗族的形成最普遍的说法是从秦汉的百越到魏晋的僚,再到唐宋的仡伶人,后变为峒人、侗人,最后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侗族。

  唐代以后,侗族由中原王朝管辖。清代实行“改土归流”,进入封建地主经济阶段。一直到民国初期,侗族社会内部还残留着某些氏族组织,例如“合款”。“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小款”再组合成“大款”,人人都需遵守由“大款”“小款”共同制定的“款约”。凡是成年男子,都必须参加最高的全力组织“款民大会”,共同商议款内事宜。

  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林木业为辅。林业中的杉木产业尤为著名。侗族种植水稻,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在稻田中养鱼。“香禾糯”是其特色优质产品。饮食以大米为主,喜辣、酸。成年男子喜欢饮酒,酒类以自酿米酒为主。

  侗族人民十分擅长建筑,每个寨子都有造型独特的木楼。各种各样的鼓楼、风雨桥是其代表性建筑。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的程阳风雨桥便坐落于三江。

  箫、笛、芦笙是侗族的传统乐器。侗戏是当地的特色文化。侗族的文化十分丰富多彩,诗歌与音乐是其宝贵的文化财富。

  侗族的丧葬几乎与汉族相同,行土葬。婚嫁习俗较为特别,实行一夫一妻制。女子婚后有“坐家”的习俗。

参考资料:

  1.张寿祺.关于侗族名称的来源问题[J].民族研究,1982(3):62.

  2.浅谈侗族的来源及族称

  3.中国民族文化网

  4.图案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1949-1999)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