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蒙古族  > 详细页面

蒙古族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布拉格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4日 浏览量:

    蒙古族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对亚欧历史进程产生过巨大影响。有史以来,蒙古族人口增长一直保持着平缓状态。全球蒙古族总人口现达1000多万,主要分布在中国(650万,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蒙古国(228万,2013年数据)和俄罗斯(90万,2009年数据,包括布里亚特、卡尔梅克与图瓦等)三个国家。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主要居住于内蒙古自治区(420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和布赛尔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其余散布于云南、河南、四川、河北和北京等省市。移居国目前主要有:韩国(3.4万)、美国(1.8万)、捷克(0.7万)、日本(0.5万)、德国(0.4万)、英国(0.3万)及法国、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等。另外,在阿富汗哈扎拉人中至少还有150万蒙古人后裔。

  蒙古族自称“蒙古”(mon-gol),其意可解为“永恒之火”;“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于唐代;蒙古族一般还被称为“马背民族”。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其族源当可上溯至远古时代,后与匈奴、东胡等渊源颇深。“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中的一个部落名称。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出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剌、蔑儿乞、斡亦剌、克烈、汪古等诸部。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经过多次征战终于完成了蒙古地区诸部的统一大业。1206年春,铁木真召集贵族及诸那颜(官员)在鄂嫩河源举行“忽里勒台”(大会),建九脚白旄纛,即大汗位,号“成吉思汗”(意即浩大强盛之汗),创建“伊克-蒙高勒-兀鲁思”,即大蒙古国。从此,蒙古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群雄林立、互相争伐的局面得以结束,近百个大小不一各有名号的诸部都统一在大蒙古国的旌纛之下,并按通用法律和军事行政机构俨然组成一个整体。蒙古民族共同体由此作为核心不断壮大起来。

  于是,从北方高原崛起的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统帅之下,奇迹般地用当初的20万铁骑,在20年之内,东征西讨,连通了亚欧大陆。空前庞大的蒙古帝国曾一度统辖泱泱3,000万平方千米内的720个民族。蒙古人的远征虽然起初有雪耻的正当理由(派往中亚大国花剌子模的四百多人友好商队竟被该国残忍杀害,只有一人侥幸逃回),可随即由于连带作用一发而不可收,给被征服地区带去了巨大灾难。但在另一方面,用当时发达的驿站制度给世界带来了快捷方式,使文化传播与经济往来得以空前大流通,甚至在客观上创立了国际自由贸易区;人才的广泛流动和相对自由的施政气氛,又使大片地区的繁荣景象延续多年。

  成吉思汗《大札撒》(法典)曰:“让道路永远畅通无阻,让天空永远湛蓝;让水源永远清澈……让长生天之下的一切生物各享其安……”可以说,成吉思汗颇具规模地开启了人类的互联时代。

  蒙古人除在中原建立大元朝(1271-1368年),奠定现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版图之外,还曾建立钦察汗国(1242年建,也称金帐汗国。统治俄罗斯诸公国长达240年)、伊利汗国(也称伊儿汗国,1264-1388年统辖波斯地区)、察合台汗国(1225-1321年统治河中地区)和窝阔台汗国(1225年建,居今新疆西部地区,后并入察合台汗国)以及帖木儿帝国(1501年被昔班帝国取代,统治中亚地区100余年)、昔班帝国(13世纪中叶由昔班所建立的的蓝帐汗国经数度起落演变之后,最终成为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及蒙兀儿帝国(也称“蒙兀儿斯坦”。存在于15-16世纪,大致辖天山以西包括巴尔喀什湖及其以东以南地区),当然还包括与明朝始终对峙的北元蒙古诸部——包括漠南蒙古(鞑靼)部、漠北喀尔喀部、西部卫拉特(也称“瓦剌”、厄鲁特、“卡尔梅克”等)蒙古联盟及其18世纪中叶被清朝军队征服的准噶尔汗国等等。更不可思议的是,帖木儿后裔巴布尔1526年又建立了莫卧儿帝国(莫卧儿亦为“蒙古”谐音之译),长期统治印度,直到1858年才告结束。

  1368年朱元璋占领大都,蒙古统治者退守蒙古高原。有明一代,北元蒙古和明朝一直处于间或对打间或互市状态,尤其土木堡之役,明王朝元气大损。明末,女真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从林丹汗遗孀手中拿到传国玉玺之后,在漠南蒙古多部首领拥推之下,“继承蒙古可汗大统”,后金遂改为清。与满洲民族合盟之后,漠北喀尔喀部和西部卫拉特蒙古部也陆续归入清朝版图。亦即再度进入了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里。古老的蒙古高原获得百余年的稳定,畜牧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草原生态也得到长久保护。虽然雄居大西北的蒙古诸部在被征服和被平息的过程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虽然,清朝在沙俄压力下割让给沙俄的150余万平方千米土地,也多半属于蒙古人世代游牧的地界。

  虽然,蒙古人的总体势力早在16世纪就已大为衰落,但蒙古人的豪爽风格和骁勇善战的个性依然在后来的历史阶段时常彰显出来。在鸦片战争中,驻防东南沿海要地的蒙古八旗官兵表现异常壮烈,举国肃然。“其坚贞不屈,殊可风也”(《中西纪事》);守军“以难以描述的勇猛精神,寸土必争地进行防御”。如在同英法联军的八里桥大决战中,僧格林沁作为总指挥,骑马站在桥中央,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正午,战斗无比激烈。“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联军。他们的军队是由两万五千名鞑靼兵和为数众多的民团所组成的”,“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然而,他们顶住了使他惨遭伤亡的强压火力”,最后,他们“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吉拉尔《法兰西和中国》)。这样壮烈的场面,历古稀有!

  1911年辛亥革命后,蒙古族许多杰出人士,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以期大中华福祉。再经抗日战争洗礼,几代精英,谱写了历史新篇章。

  1924年,外蒙古在俄国强力影响下,宣布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苏联借出兵东北帮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为由,逼当时的国民政府默认(未签字)外蒙古独立问题举行全民投票。1962年,蒙古人民共和国以独立主权国家身份加入联合国。1992年颁布新宪法,将国名改为蒙古国。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为中国国内首个省级民族自治区。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2.3%。1954年,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相继成立。巴音郭楞,意即富饶之川,巴州占新疆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治州;博尔塔拉,意为青色草原,为古丝绸之路北部重要通道,被誉为“世外之灵壤”。境内有全国第二大陆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1963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成立,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5.17%,州域主体为举世闻名的柴达木盆地;还有充满诗意的州所在地——德令哈,蒙古语意即“辽阔的金色原野”。

  上述自治区域,均为水草丰美之地,蒙古民族世代倍加爱惜之地,也是中国草原文明和生态文明的主要发源胜地。传统畜牧业发达,文化资源和综合能源同样得天独厚。

  畜牧业是蒙古民族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源脉,并从事相关加工业和饮食产业。传统手工业也相对发达,草原文化特色浓厚。奶酒飘香,歌舞相伴,蒙餐自成一派,现今唤作“中国第九大菜系”。

  蒙古民族原先信仰萨满教。13世纪开始,伴随着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播,如今蒙古地区流传的文学艺术、建筑、医学等都打上了藏传佛教文化的烙印。祭苏力德,祭敖包,崇白尚蓝,热爱大自然和敬仰长生天,佛教和萨满教在大草原相辅相成,并肩而行。

  蒙古人素与良马为友,关于马的赞词和形容语举不胜数。赛马、射箭和摔跤为其男儿三艺;还有马术、套马表演与赛骆驼等同样精彩震撼。蒙古包、风马旗、勒勒车,蒙古袍、马奶酒和精美的马鞍,还有那达慕和乌兰牧骑,成为草原文化生活的显著标志。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富有元音和谐律;蒙古文属拼音类型,脱胎自粟特-回鹘字母系统,书写轻便。国际蒙古学史志著作和蒙古文学名著层出不穷。《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蒙古文诗歌和赞词素以华美精彩著称;《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蒙医蒙药成为中国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甘露汇集》补充和发展了《四部医典》内容;《饮膳正要》被评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

  蒙古族艺术文化生活非常丰富,能歌善舞。其民歌体裁有长、短调之分,还有别具风格的神奇呼麦(潮尔系列)。蒙古民族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马步最具特色,以展现其热情奔放的民族气质。经典舞蹈大致有马刀舞、筷子舞、安代舞、盅碗舞等。传统乐器主要有蒙古筝(“雅托噶”)、蒙古琵琶、蒙古四弦琴和蒙古战鼓等,当然地,非常爱马的蒙古人对最具特色的马头琴乐器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蒙古民族曲艺有“好来宝”(说唱艺术)、“乌利格尔”(“蒙古说书”)和蒙古剧等多种。

  蒙古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方面都获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众多的科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医学家等。至今,蒙古民族在文化传播和艺术创作等领域依然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参考资料:

  1.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

  2.郝文明、王铁志主编、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编《中国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4.照片摄影:刘 军

  5.图案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1949-1999)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