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白族  > 详细页面

白族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赵彦婕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4日 浏览量:

    白族(baif cuf),汉代时称为“滇僰”“昆明蛮”,唐代称“白蛮”“西爨”,“白爨”或“洱河蛮”“下方夷”,元代称“白人”或“僰人”“民家”等,纳西族称之为“那马”,傈僳族称之为“勒墨”,其他民族对白族的称谓初步统计达六十多种。本民族自称“白子白女”“白尼”“白伙”,意为僰人或白人。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白族人口数占总白族人口数的85%,此外丽江、兰坪、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以及湖南的桑植、贵州的毕节、四川的西昌、凉山等地也有分布。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白族人口族有193.35万人。

    白族在中国历史上曾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洱海为中心的两百公里的范围内,目前已发现新石器、金石、青铜文化遗址近百处。其中,宾川白羊村(距今4000年)、剑川海门口(距今3200年)、祥云大波那(距今2400年)等三个遗址最为典型。三个遗址都代表了同一时期云南地区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就在以苍山洱海和滇池为中心的地区生息繁衍,在河旁湖滨的台地上创造了早期文明的水稻农耕文化,过着农耕渔猎的定居生活。从西汉至唐初,白族先民在汉文化以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分散和聚合,先后形成 “西洱河蛮”“白子国”“渠敛诏”及“六诏”等酋邦,后建立了南诏国,大理国等政权,历500多年。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蒙古灭亡,建立了云南省,元朝任命大理段氏为“大理总管”,世袭其职。终元之世,大理总管传11代。公元1381年明朝大军平定云南,取消了段氏在大理的世袭特权。元明清三代,白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与中原逐步形成一体。

    与上述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相对应,白族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是蔚为大观。文献典籍从《云南志》(《蛮书》)、《南诏野史》《白国因由》到《南诏德化碑》《大理国三十七部会盟碑》《元世祖平云南碑》,不仅数量丰富,且都有着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实物遗存从祥云大波那铜棺到剑川石宝山石窟、崇圣寺三塔,都是海内知名的重要文物。点苍山、鸡足山、巍宝山、水目山,都是历史文化遗存荟萃之地。区内同时拥有两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国范围内也属少见。截至2004年,全州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266个,数量之多,在中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首屈一指。

    白语是白族的民族共同语,是汉藏语系中系属问题存在较大争议的语言之一。学术界至今还无法就白语的系属形成一致的认识。主要的意见有藏缅语族说、汉白语族说、汉语方言说、混合语说等多种,有的学者则将白语列为藏缅语族中的“语支未定”语言。传统上将白语分为大理(南部)、剑川(中部)和怒江(北部)三大方言。其中,怒江方言原称碧江方言,因怒江州碧江县于1984年撤消,故改称怒江方言。白语三个方言之间,剑川方言和大理方言比较接近,除了一些方言词汇和语音的差异外,一般都可以相互通话。碧江方言和其他两个方言(特别是大理方言)的差别较大,通话有较大困难。

    白族有自己的古老文字,历史文献中多称为“白文”或“僰文”。为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拼音白文相区别,一般又称“老白文”“古白文”或“方块白文”,白族民间也有称为“汉字白文”的。白文是在汉字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汉字系文字。它借用汉字并对其进行改造或重新组合来书写白语,并形成了内在的读写规律,在文字性质上属于一种仿汉表意字。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国务院关于民族文字制订的“五项原则”创制了一般称为新白文或拼音白文的白族文字,是一种以拉丁字母为符号基础的拼音文字,其字母次序、名称、书写方法、读音都和汉语拼音方案大致相同。

参考资料:

    1.赵寅松:《白族的文化》,民族出版社,2006年1月。

    2.王锋、张云霞、杨伟林:《中国白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5月。

    3.参考网站:中国民族网,中华民族文化网

    4.百度百科

    5.照片摄影:刘军

    6.图案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1949-1999)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