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艺术 > 民族戏剧  > 详细页面

黄会林:让中华文化立起来、走出去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闫若之 牛锐 马永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13日 浏览量:

黄会林近照。 马永摄

    

  初秋的风似一支画笔,勾画出耀眼的阳光与湛蓝的天空,也为北京师范大学校园涂上多彩的颜色。走进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85岁的黄会林笑容如同初秋的阳光一般温暖、亲切。这位从抗美援朝战场上走来的“铿锵玫瑰”,在北师大耕耘了60多个春秋,一直为中华文化立起来、走出去躬耕不辍。

  “抗美援朝战争对我的影响是终生的,奠定了我的价值观。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是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肩上扛着历史责任、扛着烈士遗志。”这位在清川江战役中唯一获得“人民功臣”奖章的老战士神色凝重地说,“祖国需要我们到哪儿就到哪儿,祖国需要我们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是我们的本分,也是应尽的职责。”

  从战场上归来后,黄会林在北师大完成了学业,并留校从事现代文学研究,教授戏剧课程。

  1985年期末考试,她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特殊的答卷——创作剧本。“同学们交上来六七十部剧本,质量都很上乘。我们排演了其中的6部小剧。”黄会林说,“演出大获成功,我们不仅用实际行动回击了‘中国话剧消亡论’,还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

  为了做好戏剧节的排演工作,北国剧社由此诞生。在北国剧社参演剧目《第十二夜》首场预演上,文学巨匠曹禺看完整出戏后,高兴地走上舞台与演员们交流。他说:“我只有一个问题,你们怎么能演得这么好!”

  “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30多年来,北国剧社于教育中发展戏剧,于戏剧中弘扬教育,成为中国戏剧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1992年,黄会林任北师大艺术系主任,创建影视专业。她和艺术系师生集思广益,明确了发展方向:一个目标——把影视专业建成培养具有头脑型、综合性的中国影视传媒教育人才、研究人才和创作人才的重要基地;两个翅膀——艺术与传媒齐飞;三个支柱——教学、科研、实践是建设影视学科3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四个特色——整合建制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理论研究特色和实践品牌特色。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1993年,黄会林和几位年轻教师共同发起创办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26年来,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已成长为具有独特品牌和国际水准的国家级电影节。秉承“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宗旨,一大批优秀的国产电影从大学生的视野和推荐中脱颖而出,进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007年,黄会林卸任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她的学术人生再次迎来转型。

  “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元格局,但影响力各不相同。中华文化不能总是跟在强势文化的后头,应该立起来、走出去。假定欧洲文化是一个极、美国文化是一个极,那么到了21世纪,中华文化可不可以奋身而起、影响世界?”带着这样的思考,黄会林在2009年底召开的北京文艺论坛上正式提出“第三极文化”。

  “中华文化植根于传统,5000年没有断裂。中华文化是可以挺立起来、影响世界、发挥作用的。”黄会林说。在这一理念指导下,2009年末,北师大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揭牌运营。10年来,研究院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组织开展了“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以下简称“看中国”)、“走出去”与“请进来”国际学术论坛、《银皮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研究年度报告》等多项活动。

  来自巴西的大学生佩德罗·尼西参加了2016年的“看中国”活动。通过对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一位锡伯族小女孩日常生活的追踪,他完成了一部关于锡伯族语言文化传承的短片《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他将这部短片的关键词提炼为“心”,并真诚地说:“我的心将永远留在这里,在中国的这段记忆也将永存我心。”

  9年来,来自60个国家的600多名青年参加了“看中国”活动,完成了609部短片,获得了100多个国际奖项。这些短片,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化灿烂、多姿多彩的中国。

  “‘看中国’就是把外国青年请进来,让外国青年讲中国故事。”黄会林说,“他们对中国充满好奇,用自己的视角讲解中华文化,都说中国了不起!而这,正是我们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祝福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青年的志趣、青年的追求,关乎世界、国家、民族的发展。作为大学教师,我十分珍惜这份事业,一息尚存、永不止步。我爱我的祖国,我愿意为祖国奉献一生。祝愿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作者:闫若之 牛锐 马永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