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文学 > 作家文学  > 详细页面

哀牢山畔的集日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张礼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01日 浏览量:

期盼 (油画) 赵津

  农村的人想住进城市,希望城里的阳光把自己的梦想照亮。城里的人,总想到农村逛逛,看看农村的乡土人情。我从小就喜欢逛集市,集市热闹喧腾,嘈杂纷乱,集市什么都有,小吃遍布,还有趣味丛生的民间娱乐。

  在我的家乡——哀牢山畔的云南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赶集是最普通的一件事。墨江县城是每月逢十赶街(赶集),县城外的乡村赶街则以农历为准,如碧溪古镇每月逢三、八赶街,双龙赶街是逢六,泗南江是逢四,孟弄乡的蚂蚁堆街和白土村街是逢十。还有些地方的赶街是一年一次,如文武乡朝山街,于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赶街,那场面可热闹了,赶街人可达数万。

  赶集当天,鸡叫头遍就得早早起床准备,鸡鸭鹅等家禽用竹笼挑着,鸡蛋用铺着稻草的菜篮提着,两百来斤的猪,由两个精壮汉子用两根粗大的杠子扛着。周边的村民也一早就起来,稍稍打扮一下,把平时舍不得吃的一些山货野货,装进竹篮,三五成群地匆匆赶往集市。集市上那些摆小摊的摊主,卖的货多是自家做的,或是山里采摘来的。如竹编的篓子、篮子、竹席、筛子之类,还有自己种植的旱烟、瓜果。他们随意在集市寻上一个适宜的地段,摆上从背篓里拿出的土杂品。赶集的人不是全为了买卖,就说农村那些上了年纪的老汉,优哉游哉地晃悠到集市上,凑的就是个热闹。这些赶集的闲人,东瞅瞅西看看,买个饼或糕,拿在手上吃着溜达。瞅见便宜货就买它一两样,遇不上也无所谓,赶集也不过是溜溜腿,图的是置身其间的一种快乐气氛。

  我刚参加工作是在百货公司,每逢乡村较大的集市赶街,单位总要抽人去集市摆摊设点。我喜欢赶集那种氛围,总要报名参加。就说数百里外的景洪泼水节,单位也要去摆摊设点,凑凑热闹。

  给我印象最深的赶街集市,就是每年一次的文武乡朝山街,还有孟弄乡的蚂蚁堆街,这可是数万人参加的赶街聚会。墨江是一个人口才30多万的小县,可以说有十分之一的人都去赶集了。集市盛况空前,摊位旁的人行道上人头攒动,摊子上各种山珍河味、各种野菜家菜,箐沟里的石蚌螃蟹,野蜂蜜野果子,野葛根野山药,什么都有。而摊上的小吃名堂就更多了,许多都叫不上名来,比如说麻脆、火草粑粑与香橼蜜饯,不用说吃了,很多人听都没听过,更会惹人垂涎。

  乡村的集市,那种淳朴、随意,是城市里的超市所没有的。那里有浓浓的人情味,随时能碰上七大姑八大姨的。小时候,没啥好玩的,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到集市上耍耍。若是我与母亲一起去赶集,母亲总要与一两个远亲在街边闲聊。此时我也没闲着,跑到小摊上买个烧饼或粑粑,在一旁吃得津津有味。

  每当集日,我还穿行于汹涌的人潮中,检验自己趋避躲闪的能力。在集市上,经常会遇到扛着竹竿或锄头等的人,懂点事的会一路招呼,提前让人避开,不晓事的人只知往前冲,肩上的物件晃来晃去。猝然反应过来,这东西离头已不过半尺之遥,避让的空隙很小,这就考验反应能力了。还有,就算是集市这样水泄不通的场合,也常会有车辆来添堵。进入集市的车辆,就仿佛陷入泥潭的铁牛,车头前是密匝匝的人群,车轮下是将轧未轧的箩筐、谷篮,进退两难。

  乡间这些灰头土脸的集市似乎是没有啥诗意的,那些价格低廉的衣服上不了档次,那些土头土脑的菜也似乎上不了席面,但每天的生活都离不了它们。年复一年的集市,依旧人山人海,热闹得像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

  有人说赶集是农村人的专利,其实不然,集市各地都有,只是城镇的集市更加规范集中而已。它一直恪守着传统,鲜活地存在着,有些地方的集市已经演变成农贸市场。

  如今,很多传统习俗都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很多地方的集市却愈加兴旺,物品种类也日益丰富繁多。或许,在这网络时代,集市,更贴近我们的生活;集市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作者:张礼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