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文博 > 专题展览  > 详细页面

非遗记忆照亮丝绸之路  “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京开展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王婧姝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12日 浏览量:

泥彩塑:陕西八大怪(汉族)

陕西凤翔

制作者:胡新明(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萨巴依(维吾尔族)

新疆喀什(上世纪50年代)

马头琴(蒙古族)

内蒙古(上世纪60年代)

铜鎏金白度母像(藏族)

西藏(清代)

堆绣唐卡: 密宗三怙主(藏族)

青海同仁(上世纪60年代)

铜鼓(壮族)

广西宾阳(汉代)

“松鹰”贺兰石刻方形砚台(回族)

宁夏银川(上世纪50年代)

夜光杯(裕固族)

甘肃酒泉(上世纪50年代)

“寿”字铜盘(回族) 

山西大同(上世纪50年代)

  本报讯  1月5日,由国家民委支持,民族文化宫主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承办的2018年新年特展“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民族文化宫正式开展。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展览开幕。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不仅构筑了亚欧非商贸交通网络,也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交流通道。公元前2世纪,张骞从长安城启程出使西域,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由此开通,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进入新纪元。汉朝以降,丝绸之路的内涵不断拓展,形成了以沙漠、草原、海上干线为主的网状交通系统,并在唐代达到鼎盛。作为当时东西方之间最重要的文化通道,丝绸之路实现了多民族、多宗教、多地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并因此孕育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沿线不同民族的人们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内容丰盈且独具特色的生计方式、宗教信仰、节庆礼仪、文学艺术等。这些非物质文化,浸透着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厚重情感,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记忆。

  本次展览共展出159套307件馆藏珍品,均为丝绸之路沿线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陕西、河南、山西、宁夏、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四川、重庆、云南、西藏、广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展品种类丰富,包括乐器、瓷器、书画、金银器、漆器、服饰、织锦、刺绣等;涉及民族众多,展现了我国21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年代跨度大,既有西汉时期的铜鼓,也有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文物,还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精美手作。展品在体现精湛技艺的同时,也传递着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人文等价值。

  “这面西汉时期的壮族铜鼓出土于广西宾阳,面径69厘米,高46厘米。因为年代久远,其上很多小配件已经掉了,体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展览现场,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助理罗吉华向参观者介绍说,铜鼓在历史上最早是起到传递信号的作用,比如祭祀和节庆时用来召集群众。明清时期,铜鼓演变成一种乐器。直到现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在节日里都会打铜鼓,形成了一种区域文化。

  据罗吉华介绍,此次展览曾在2016年作为文化部、甘肃省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重点展览项目,在甘肃敦煌展出。再次展出,在展品的选择上以民族文化宫馆藏文物为主,新增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精美手作”内容,让参观者既能看到丝绸之路昨日的辉煌,也能看到非遗项目今日的新姿。

  除了精美的展品和图片,此次展览还展出了10余部非遗文化题材的视频资料,并设置了非遗项目的互动活动。观众可以在现场拓印制作木版年画并将作品带回家,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精彩。

  据介绍,此次展览是民族文化宫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传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的一次有力实践,是民族文化宫履行公益性职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展览将持续至3月31日,其间向观众免费开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