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文博 > 镇馆之宝  > 详细页面

鄂温克族牛角形带箍木质鹿哨

来源:民族文化宫网站 文/覃诗翠 图/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资料室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09日 浏览量:

  鄂温克族牛角形带箍木质鹿哨

  鄂温克族牛角形带箍木质鹿哨,长71厘米,红松木质地,1946年制作,鄂温克族传统拟声狩猎工具,也作为乐器。征集于内蒙古自治区喀尔古纳左旗,藏于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鹿哨是中国北方及东北亚狩猎经济文化类型的重要实物遗存,有鲜明民族与地域特色。

历史与记载

  鹿哨,又称鹿笛、呼鹿,是历史上生活在中国北方及东北亚地区的狩猎民族特别是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诸族曾经广泛使用的拟声狩猎工具,后来逐渐发展出乐器功能,用作吹奏乐器。近现代满、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等民族及其先民都曾使用过鹿哨。

  关于鹿哨起源,在民间有多种传说。在黑龙江省阿城、双城一带流传着《女真谱评》,其中有《完颜部的传说》,讲的是完颜部始祖母九天女与始祖函普成婚繁衍完颜部,直至阿骨打建立金王朝的故事。故事中也讲述九天女发明鹿哨,提高游猎效率,使族人可以获得更多的猎物。

  另有传说称,鹿哨为很久以前山中采药人发明。

  这些传说故事,经过人们世代口口相传,追忆、描述远古祖先生活情景。虽然在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混入了不同时代的观念,但透过这些故事、传说,后人依然可以领略历史的某些真实面貌。

  相比传说故事,文化遗存、史书记载更有凭有据。

  契丹人是自古就生活在中国北部蒙古草原及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在唐末至宋代建立疆域广大的辽王朝。契丹人善狩猎,并使用鹿哨。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南宋《契丹国志》、元代脱脱等所著《辽史》、清代杨复吉《辽史拾遗补》中都有关于契丹人使用鹿哨的记载。依据上述可考文献记载,迟至唐宋时期,契丹人狩猎时已用鹿哨、食盐引诱鹿群来获得更多的收获。

  中国东北还有另一古老民族——女真。女真人与先秦的“肃慎”、汉晋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勿吉”、隋唐时期的“靺鞨”有渊源关系。女真人在北宋末年曾建立金王朝,在明末建立清王朝。女真人善骑射,史籍中也有许多女真人使用鹿哨猎鹿的记载。

  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七十三称女真“常作鹿鸣,鸣鹿而射之。”明代李辅等修《金辽志》卷六:女真“男勇善射,能为鹿鸣,似呼诱群鹿而杀之也。”清乾隆四十六年奉敕撰的《钦定热河志》卷四:“哨鹿以秋分前后为期。……择林壑深幽、兽群总萃之所。……各戴假鹿首为导,其哨以木为之。随机达变,低昂应声,鹿即随至。”

  关于鹿哨的使用,不光有繁多记载,还在很多画作中留下了具体逼真的形象。最著名的涉及鹿哨使用的画作当属清代朗世宁等人所绘乾隆皇帝《哨鹿图》。后世可以从画中了解清代鹿哨的具体形制特征和使用方法。

  不论是在流布于民间的传说故事中,还是各种史籍文献上,都能看到鹿哨的身影。从上述文献记载中,我们了解到至迟在唐宋年间,契丹、女真各部已擅长使用鹿哨。鹿哨与中国北方及东北亚众多古老民族相关联,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下,适应这些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产生;也因为有鹿哨的发明与使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与生活水平。

鹿哨的制作与形制

  鹿哨由有经验的猎人自己制作,制作技艺凭借口耳相传。其形制有牛角形、喇叭形等多种,以桦树皮、桦木、松木等为制作材料。

  清代杨复吉《辽史拾遗补》卷五记载唐宋时期的契丹人猎鹿时“吹木筒作声”,他们使用的鹿哨为木质;宋代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记载辽代女真人“以桦皮为角”,他们使用的鹿哨为桦树皮质地;《钦定热河志》、《养吉斋丛录》中记载清代满人“哨以木为之”,他们使用的鹿哨为木质。对鹿哨形制、质地最详尽的记载出自清代西清《黑龙江外记》卷八:“金史以桦皮为角,吹作呦呦之声,呼鹿射之。今布特哈有哨鹿者,即呼鹿也。其哨以木为之,长二尺余,状如牛角而中空,国语谓之穆喇库,哨时吹穆库能肖游牝已惫之声,则牡者甡甡来。然不能人人擅长,盖亦有独得之妙焉。”西清所记述的布特哈,清代属黑龙江将军管辖,康熙年间布特哈辖嫩江及两岸支流地区的索伦、达乎尔、鄂伦春等打牲部落,治所为嫩江西岸宜卧奇;打牲部落包括了今天的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锡伯、赫哲等民族的先民。布特哈猎人使用的鹿哨与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的鄂温克族鹿哨形制、材质、大小一致。

  从现存的藏品资料来看,近代鄂温克人既采用桦树皮做为鹿哨的制作材料,也采用松木做为制作材料,但以桦树皮为材质的存世品较少,相对来说,木质鹿哨多些。

  民族文化宫馆藏鄂温克族鹿哨,是鄂温克族老猎人西班于1946年制作的。西班于1980年将自己使用保存多年的心爱鹿哨,送给信得过的年轻人何林(何林,鄂温克族,1940年出生于大兴安岭激流河,曾做过猎民、教师,后任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书记、呼伦贝尔盟政协常委等职)。1986年,民族文化宫文物专家在内蒙古自治区喀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乡征集到本件藏品。

  民族文化宫馆藏鹿哨为红松木质地,牛角形,长71厘米,中间镂空,以细鳞鱼皮熬胶粘合,头部细,尾部粗并呈喇叭状;在头、尾、中间箍3道箍,在接近头尾的两端缠细皮绳为环,环上系宽皮带,便于出猎时背挎于肩或平时置放时悬挂。

  从文献记载和存世藏品看,鹿哨形制丰富,造型富有变化;制作材料普通,就地取材,材质多样,易于获取;制作工艺简单,无复杂程序,也没有繁冗装饰;多出自猎人之手,质朴无华,又经济实用;是世居山林的狩猎民族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的智慧创造。

鹿哨的使用

  鹿哨作为一种拟声狩猎工具,在中国北方及东北亚广大地区各民族的狩猎生活中发挥过巨大作用。猎人使用鹿哨模拟野兽的叫声,吸引野兽的同类接近埋伏着的猎人的射程,这样极大地提高了狩猎活动的收获水平。

  猎人使用鹿哨时,“常隐蔽于林间逆风之处,单手持笛站立竖奏。嘴角斜对着吹口,鹿笛吸气发音,犴笛吹气发音,其音尖细而清亮……通过口形的变化和气息的控制,1”模拟不同动物、不同季节发出的各种叫声。鹿哨“两头都能吹出声响。细头吹出公鹿声,粗头吹出公驼鹿声。2”

  使用鹿哨诱猎的对象主要是马鹿、驼鹿等。每年秋天,是鹿群的发情期,它们用叫声寻找配偶,相互追逐,此时也正是猎人狩猎的黄金季节。猎人在鹿群经常出没的林间身披兽皮、头戴兽皮帽、携带鹿哨、武器埋伏好,使用鹿哨模拟公鹿的叫声,母鹿就会闻声而至寻找配偶,公鹿也会与笛声相和,前来争夺母鹿。猎人待鹿群进入伏击圈又毫无警觉的时候,便会射杀鹿群,得到满意的收获。

鹿哨的文化意义

  鹿哨曾是中国北方以及东北亚广大地区狩猎民族普遍使用的狩猎生产工具。历史上契丹、女真各部及近代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赫哲等族都曾使用鹿哨,它是人类曾经经历过的采集狩猎时代的重要实物遗存,是代表采集狩猎时代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生产工具,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

  首先,鹿哨的创造与使用源于中国北方及东北亚狩猎民族对野生动物的深刻认知,鹿哨正是他们对丰富动物知识运用的直接成果。

  其次,鹿哨的创造与使用要与其他狩猎技巧、狩猎工具有机配合。因此,鹿哨的使用是人类多种知识与技能的集中体现,是狩猎工具进步与狩猎技巧提高的实物佐证。

  最后,鹿哨被生活在中国北方及东北亚的各狩猎民族广泛使用,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鄂温克族牛角形带箍木质鹿哨,在现存同类器物中制作时代较早,源流、传承清晰。在它质朴的外表下,集中体现了北方狩猎民族的生活经验、创造智慧以及审美观念。正是鹿哨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使它成为中国北方及东北亚狩猎民族的代表性文化遗存,成为人类文化中别致的风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