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历史 > 历史人物  > 详细页面

雍正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编辑整理:李永超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7日 浏览量:

  雍正(1678—1735),名为爱新觉罗胤禛,满族人,清朝皇帝,康熙帝玄烨第四子,1722年至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康熙间,封贝勒,进封雍亲王。

  雍正即位时,皇亲国戚势如水火,诸王分朋结党,统治集团严重分裂。为使“雍正改元,政治一新”,分别处死、禁固年羹尧、隆科多,监禁或诛除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处置其党羽,以稳定政局。为确保“民无二主”,削弱旗主势力,加强对旗主监督,还明令管理各旗务之亲王、郡王为都统,将八旗军政大权尽掌于己手。将六科给事中改隶督察院,削弱内阁和大臣会议权力,又于七年(1729年)设立军机处,成为秉承皇帝旨意、经办军政事务的国家中枢,使参与议政的满州亲王、大臣成为虚曹。把康熙朝出现的密折制度化。

  在加强皇权的同时,继承康熙帝巩固边疆的未竟事业,重视西藏佛教,笼络蒙古、西藏、青海地区少数民族上层,采取措施乃至使用武力削除边疆的割据势力和平定动乱。二年(1724年),平定青海卫拉特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在该地区实行郡县制和札撒克制。四年(1726年)起,采纳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逐步推行“改土归流”,改土官为流官,废除土司制度世袭制,设立府州县,削除割据,对促进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趋势起了积极作用。五年(1727年),支持西藏首领颇罗鼐,彻底平定阿尔布巴动乱。在西藏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统领驻藏官兵,督导颇罗鼐总理藏务,使驻藏大臣成为定制,终清未移。十年(1732年),派兵征讨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败准部于喀尔喀蒙古土谢图部境,后定阿尔泰山为准部游牧界线。

  为维护、发展社会经济,围绕清查亏欠钱粮,大力整顿吏治,惩罚贪官,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全面推行“地丁合一”(即“摊丁入亩”)制度,使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入市镇,促进了清初得以恢复的资本主义萌芽。注重消除黄河水患,修建浙江海塘,鼓励垦荒,认真执行康熙帝“垦田令”及推迟延年起科,取得较好成效。采取措施逐步清除清初及前明所留下的农奴制残余。对外,为抵制西方殖民主义者企图通过传教士扩张势力,以严格的措施限制传教士的活动。先后与沙俄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为维护统治,镇压苗壮等少数民族起义。兴文字狱,撰《大义觉迷录》,提倡汉学,严格控制思想舆论等。雍正帝庙号清世祖。

雍正帝朝服像(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参考资料:

  1.高文德主编:《中国民族史人物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3.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