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传媒 > 报刊杂志  > 详细页面

黄建鹏:让世人在光影中重返历史现场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王婧姝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27日 浏览量:

  12月4日至15日,由南京师范大学主办、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协办、南京国人文化广告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光与影里的故事——黄建鹏藏20世纪中国摄影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黄建鹏是中国摄影史研究者、策展人、收藏家,曾在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拉萨布达拉宫策划过多个展览。20多年来,他收藏了2000多幅摄影作品,此次展览从中精选266幅(组)作品,聚焦20世纪中国摄影发展的历史,涵盖从中国早期摄影萌芽到中期创作意识觉醒的多个阶段。

  这266幅(组)精品,包括郎静山、陈万里、刘半农、庄学本、薛子江、吴中行、张印泉、卢施福、吴印咸、陈复礼、蓝志贵、梁祖德、吕厚民等摄影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其中有231幅(组)为早期原作,35幅为作者签名的限量版作品,部分为孤版原作。

  展览展出了86幅民族题材摄影作品,包括藏、蒙古、维吾尔、羌、珞巴、门巴、彝等民族,时间跨越上世纪30年代至上世纪70年代,囊括中国摄影史上多位拍摄少数民族的重要摄影家,如庄学本、蓝志贵、冀文正、陈珺、刘丽嘉、方明清、买买提·艾依提等。

  黄建鹏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40幅摄影家蓝志贵拍摄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藏的摄影作品,这也是中国美术馆首次系统收藏西藏的摄影作品。

    

  “庄学本迷”的收藏之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摄影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开始进入博物馆和美术馆的收藏和展览序列,但摄影收藏在我国的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风行。黄建鹏是我国摄影收藏领域最早的一批藏家之一。1992年起,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摄影专业的黄建鹏,将收藏目标瞄准了摄影作品,一藏就是27年。

  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黄建鹏所收藏的庄学本作品无疑最为引人瞩目。其中一组庄学本在上世纪30年代拍摄、洗印的原作显得尤为珍贵。

  庄学本,1909年生于上海,1928年开始学习摄影,是中国影像人类学的先驱、中国最为重要的摄影家之一。

  黄建鹏是“庄学本迷”。“庄学本是我最喜欢的一位摄影家,实际上,他的价值是被低估了的。”黄建鹏认为,庄学本作品的价值远比现在大众所认识的要高。

  1991年和今年,黄建鹏先后两次沿着庄学本《羌戎考察记》的线路,重访西康(辖区包括今四川甘孜、凉山及阿坝、雅安部分地区)之路,并根据当时庄学本拍摄的作品比对建筑与地貌,近距离感受庄学本展现的上世纪少数民族的人文风采。

  深入感知庄学本的作品后不难体会到,20世纪上半叶,在藏族聚居区艰苦环境下创作者的用心与真诚。

  1934年至1942年,庄学本在藏族聚居地区拍摄了大量以肖像为主的影像,并通过镜头捕捉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以及风俗。1940年,他作为摄影师和撰稿人,发表了《良友》专辑《新西康专号》。或许因为当时负责少数民族体质测量工作,庄学本拍摄的正面与侧面肖像作品富有人类学民族志特征。

    

《什谷脑屯的贵族少女》1934年 庄学本摄

    

  不仅如此,受到当时沙龙摄影美学的影响,庄学本作品中的肖像透露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画面中的人物展现出从容放松的姿态,在面部表情松弛自然的状态下,目光又富有一种平和的凝聚力。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丰富的中国西部经济和农牧生产生活方面的信息,反映了上世纪30年代末西康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状态,体现出庄学本作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进行纪实摄影具备的难能可贵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2010年,南京博物院举办“回眸经典——中国摄影大师蓝志贵、庄学本藏族摄影作品精品展”后,黄建鹏从庄学本之子庄文骏处,收藏到庄学本展出40幅作品中的26幅。此后,经过10年与庄文骏的良好沟通,黄建鹏又购买收藏了余下的14幅,使南京博物院展览中两位摄影家的80幅展览原件得以完整保留。

  黄建鹏还追踪收藏到了一组约80幅从西康流到成都的庄学本早期原作。此外,基于对庄学本拍摄器材、相纸纸质以及当地地貌的熟悉,他在浩如烟海的二级市场中,还陆续识别发掘了小部分庄学本的作品。

    

  40多次采访蓝志贵

  蓝志贵自12岁起在皇宫照相馆当学徒,其间他常在邻近的书店看各类国内外摄影书籍,其中也包括了庄学本所著《羌戎考察记》。

  蓝志贵的镜头记录了1950至1970年间在西藏发生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

  1959年,蓝志贵拍摄的作品《拉萨节日的欢乐》在民主德国国际影展和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第三届国际艺术摄影展览会上获得了金质奖章。这是新中国摄影师在国际上获得的第一个摄影金奖,在当时的摄影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大众摄影》《新闻摄影》《中国摄影》等当时主流摄影杂志都用整版刊发了《拉萨节日的欢乐》。

  

  

《拉萨节日的欢乐》1958年 蓝志贵摄

    

  《中国摄影》杂志1960年第一期刊登了蓝志贵对自己创作过程的描述。自1955年春节期间参观了西藏新年的宗教节日“传召”大法会起,蓝志贵便开始持续构思和关注这幅作品的创作手法。但由于天气和行程原因,3年间都没能完成拍摄,直到1958年拍下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作品。

  蓝志贵写道:“庞大的宗教活动场面,没有半点组织加工的可能,因而选择场面是创作的关键。”

  摄影家的镜头最直接地反映了藏族同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精神面貌以及生活状态,让我们今天在一个视觉信息过剩的时代,得以想象几十年前老一辈摄影家眼里的西藏风情。

  黄建鹏从2005年开始整理蓝志贵的作品。直到2016年蓝志贵去世,黄建鹏从南京飞到成都40多次采访蓝志贵,拍摄了60多盘录像带,记录蓝志贵的摄影经历,为他的每张照片建立档案,深入了解画面中的人物与背后的故事。

  蓝志贵记录了1950年到1970年西藏的风云变幻。黄建鹏讲述,蓝志贵在拍摄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时,由于没有广角镜头,他爬到会场屋顶,把瓦片掀起来,镜头探进去。那一次,他险些从房顶掉下来。

    

  大师原作让观众一饱眼福

  很多观众可能分不清老照片和摄影作品。黄建鹏说,这两个是不同的概念,可以说,摄影作品更富有艺术性。

  20多年前,黄建鹏通过多种渠道去获取这些作品。他向记者讲述,旧书摊可以收到摄影作品,比如有的旧书里会夹几张照片;一些报刊杂志社的编辑,也会卖一些曾经收到的图片来稿;另外,一些小拍卖公司也是收藏者经常光顾的地方。20多年后的今天,黄建鹏的收集渠道主要就是网络、拍卖会等,他常年都在为这些藏品辗转于世界各国。

  黄建鹏强调,此次展出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通过底片暗房精放的原作,观众能一饱眼福。

    

《我们爱草原》 买买提·艾依提摄

    

  尽管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想要看到某个图片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在现场看原作,所收获的冲击力还是不同一般的。科技越是发达,图片编辑技术越是先进,这些原作的珍贵之处也就越发显现出来。

  在采访的最后,黄建鹏想对观众说:“您在学校里、教科书上、画报中,肯定见到过白求恩大夫、齐白石老人等等照片。但来到中国美术馆,您可以见到最清晰的版本,这些原作肯定会让您有不一样的感受。”

《大凉山女民兵》 方明清摄

  

  资料来源:

  中国民族报

上一篇:
下一篇: